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徐创浩 编|顾柠

截至4月17日,已有18家银行理财子年度经营业绩披露,理财规模、净利润情况变动较大。

随着银行年度业绩报告的披露,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2023年的经营表现也已揭晓。

据《行长速览》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7日已有18家银行理财子披露了去年的经营状况,其中14家母行为全国性银行,3家为城商行,一家为农商行。经梳理发现,18家公司中,有10家净利润增速为负,其中9家降幅已达两位数,更有3家降幅过半。

另外,很显然截至去年年底头部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已经囊获了理财规模、净利润的第一;相较而言,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正经历一段低谷期,放眼六大行去年仅有交银理财一家实现了理财规模正增长,净利润则是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两家维正。

六大行仅交银理财规模正增长

信银理财规模增幅9.6%跃居第三

2019年6月,我国首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理财子公司的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渐成为我国理财市场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已有32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国有行理财子公司6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12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8家、农商行理财子公司1家以及合资行理财子公司5家,除浙银理财(2023年底获批筹建)外均已开业。

《行长速览》发现,近两年国有大行理财子的理财规模下降趋势明显,已经跌出规模前三,反之股份行理财子的存在感不断增强。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国有行理财子包揽同业理财规模前三中两个席位,分别是建信理财(2.19万亿元)和工银理财(2.02万亿元),仅低于股份行理财子招银理财(2.78万亿元)。而截至2022年末,国有行理财子中,仅建信理财(1.91万亿元)一家理财规模挤进同业前三,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两家股份行理财子则分别以2.67万亿元、2.09万亿元的理财规模占据第一、第二的高位。

最新2023年末数据显示,招银理财(2.55万亿元)、兴银理财(2.26亿万元)、信银理财(1.73亿万元)三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已包揽同业理财规模前三全部席位。

对比发现,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相较于去年同期收缩态势较为强烈,其中建信理财、农银理财理财规模分别为21.47%和10.61%,建信理财理财规模已由2022年末的同业第三下滑至2023年末的同业第七,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中,仅交银理财理财规模逆势上涨,较2022年末增长13.45%;

反观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八家中仅两家理财公司规模有所下滑,整体持上涨态势。其中,光大理财、平安理财和恒丰理财理财规模增长均超两位数。较2022年末,兴银理财理财规模增长8.18%至2.26万亿元,信银理财增长12.34%至1.67万亿元,分居同业规模第二、第三,而平安理财也于2023年末挺进“万亿”行列,理财规模达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数据显示,尽管中银理财理财规模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中位列第一,却较股份行理财子中规模排名第三的信银理财仍有一定落后,较规模第一的招银理财则更是有着0.9万亿余元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国有行与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差异化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资产创设、渠道布局、产品创新、人才培养、薪酬制度等方面的举措更加市场化,而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则更注重安全与稳健,最终导致了各家公司的产品表现和理财规模不同。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我们不盲目追求规模,更强调公司的安全,这包括资产安全、产品净值稳健、产品合规等多个维度。”

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则表示“资管行业整体属于知识密集型、轻资产行业,由于理财规模比较高,净利润水平整体是不错的,所以让利给客户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让利角度来看,理财公司的利润未来仍有继续调整的空间,费率调整是当前净值化转型过程中提升产品收益,实现产品规模增长的手段之一。在以收取管理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固收类理财产品本身费率并不高,银行理财公司需要通过权衡产品规模、产品费率和公司净利润之间的关系,达到利润保障目的。

半数理财子净利下滑

一哥招银理财跌幅11.2%

与理财规模不同,在18家已经披露经营业绩的理财公司中,有10家净利润缩水,占比超过五成,其中农银理财、建信理财、渝农商理财较2022年减少同比更是已超50%,中邮理财减少超30%,其余则大多下跌超10%。

相比之下,仅有5家理财公司净利润实现增长,分别为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其中只有信银理财、民生理财增长超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司理财规模是理财公司净利润的重要变量。对于净利润下滑,招银理财表示,主要为理财产品日均规模下降导致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据了解,该公司2023年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55万亿元,相较2022年末下降4.49%。记者发现,净利润下降超50%的农银理财、建信理财2023年末理财规模也分别下降1884亿元、4119亿元。

对于理财公司来说,净利润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理财规模的缩水,招银理财解释称,由于理财产品日均规模降低,理财规模减少,从而导致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减少,影响利润收入。据悉,该公司2023年末理财产品规模为2.55万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4.49%,而净利润降幅超过50%的农银理财、建信理财2023年末理财规模则分别减少1884亿元、4119亿元。

此外,阶段性减费让利政策也是理财公司净利润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有理财公司人士指出,为响应减费让利政策,去年许多产品的管理费都有所下调,公司净利润整体有所下滑。同时,股份制理财公司人士表示,人才培育支出、科技系统投入、渠道费用等也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影响,净利润的变动不应该只是简单对比就得出最终定论。

2023年末,众多理财公司的理财规模和净利润同步下滑,中银理财的理财规模虽位居同业第四,但已较上年末下降7.33%,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11.76%至18.45亿元。不过,也有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得以扩张。例如,2023年平安理财跻身“万亿”行列,理财产品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之后的新成员,截至报告期末,平安理财的理财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4.2%至1.01万亿元,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0.16%至18.82亿元,已超中银理财。

固收类理财产品提速

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下降

自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以来,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经历了几轮“破净”的洗礼,投资者的投资心态已从追求稳定的收益转变为对产品性能及风险管理的深度关注。投资者开始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那些在收益和风险控制上表现更为出色的理财公司。同时,如何在降低产品费用与保持收益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各家理财公司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理财产品新发方面,2023年,理财公司全年新增发行产品数量达到11,648只(含私募,合并登记编码),相较于2022年的5,601只,同比增长108%。其中,兴银理财、招银理财和信银理财的新发产品数量位列前三。从投资性质分析,2023年固定收益类和衍生品类产品的新发速度不断提升,在理财公司理财产品中的存续占比达97.33%,而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新发占比则有所下降,在理财公司理财产品中的存续占比和仅为2.49%。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发行量约为权益类产品的6.94倍,而2022年这一比例为2.5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内人士指出,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占比下滑的原因在于2023年权益市场波动,理财公司权益投研实力相对较弱,投资国内资产的含权产品业绩普遍欠佳,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甚至多次发布公告,为确保客户利益,旗下混合类公募产品不再投资权益类资产。

此外,2023年以来,中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呈现上升趋势,而中高风险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下降,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此,崔盛悦预测,2024年理财产品将继续以“低波动、稳收益”为主导,满足投资者对资金安全和稳定回报的期望。在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逐步下调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收益更具吸引力,从而有望推动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