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和空客,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大航空巨头。就在近几年空客的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并于2024年正式超越波音时,波音的日子却不好过: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在不到半年时间,波音737MAX连续发生两次坠机事故。事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航空部门停飞该机型,波音公司因此损失200亿美元。新年伊始,波音再次厄运降临。根据统计,仅今年以来波音各飞机型号发生事故已达8次,而从2019-2023年,波音的合计亏损总额高达240多亿美元!

新浪财经统计数据(未包含4月8日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财经统计数据(未包含4月8日事故)

一向以安全著称的波音是怎么沦落到如此田地的?由于篇幅限制,本文章将分上下两篇为您讲解,下篇将于明天同一时间发出。

首先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7年。在这一年,波音的年销售额达到350亿美元,但其中90%来源于客机。波音公司的CEO康迪特觉得,客机市场受油价因素影响太大,油价一涨,销量立马下滑。而军用飞机不一样。美国空军那么强大,总要买新飞机,而且一买至少是几十架,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把目光盯上了军用飞机制造商麦道。

麦道公司生产的军用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道公司生产的军用飞机

此时的麦道因为经营不善而严重亏损,正在寻找买家,双方的意图刚好互补,于是合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麦道的主要股东在并购后要求参与新公司的经营,这使得波音的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尽快完成并购,康迪特做出了让步牺牲,邀请麦道的4名高管加入新公司的董事会。

加入波音的麦道CEO斯通西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入波音的麦道CEO斯通西弗

按理说你初来乍到,就算是裁员也应该裁掉被合并进来的麦道老人。但是原麦道CEO、现波音COO(兼管财务和人事)的斯通西弗却整出了这一番蜜汁操作:

他认为现在的波音过于臃肿和古板,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开除了业绩不佳的销售主管,接着拆分了飞行员培训部门并将其外包,以降低成本。

不仅如此,斯通西弗还把“成本至上”的理念灌输给了公司所有部门。过去,工程师是波音的主角,他们只专注于研发,不管花多少钱。现在,每个部门都进驻了斯通西弗聘请的MBA和精算师。他们完全不懂飞机,却非常会算账,能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度节省开支。比如,斯通西弗居然通过削减一线员工的奖金和医疗福利,在一年里“抠”出了250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搬迁公司总部,也是为了减少开支。斯通西弗认为,西雅图的平均工资太高了,直接裁员又很贵。要是把总部搬到东边的芝加哥,不仅能从当地政府争取到数千万美元的税收减免,还能迫使高薪的老员工主动离职,降低人力成本。在他的主导下,波音先是在2001年,把总部搬到了芝加哥,接着又关闭了西海岸的几条生产线,把产能转移到工资低一半的南卡罗来纳州。按照斯通西弗的计算,一来一去,可以减少7000人份的工资。至于新工人和新厂区的磨合怎么样,会不会造出次品,那他就管不着了。

位于西雅图的前波音总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西雅图的前波音总部
位于芝加哥的波音公司总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芝加哥的波音公司总部

更为可怕的是,过去,波音的生产基地在离总部只有40多公里的西雅图周边。现在,设计部门挪到了3200公里外,客机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和总装车间,更是隔了整整5000公里。三大部门的负责人,一年都见不上几回面。而现代工业讲究的是密切交流、分工协作。长此以往,能不出问题吗?

位于西雅图的波音总装车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西雅图的波音总装车间

斯通西弗这番蜜汁操作,短期效果确实很好。整个波音公司的员工数量,从1998年的23万人,减少到了2004年的16万人,极大节省了人力开支。从2003年开始,公司的股价也开始疯涨,一度创造了24个月上涨54%的纪录,这在传统企业里是很少见的。MBA和精算师战胜了工程师,还拿出了漂亮的财报。

美国商界因此诞生了一个段子:“麦道CEO斯通西弗用波音的钱,替麦道把波音买下来了。”

殊不知看似精明的斯通西弗,却为20年后的波音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明天同一时间将为您讲述下篇:“麻烦缠身”的波音(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737MAX”。

波音737MAX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音737MAX

原创:晨枫财经

202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