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蒋介石无疑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两位历史巨人,他们都是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上,各自做出了自己的实践探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最终蒋介石代表的反人民的国民党一方,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这与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存在着毛泽东与蒋介石个人内在品质不无关系,我们分几篇讲述一下相关的分析。(续篇)

第一篇:两位革命领袖对各自的信仰的坚定性与对革命自觉性的不同。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早期大革命生涯中,各自都有沉浮。看他们在自己事业低潮期间,表现出来的态度有何不同?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力排众议,拒绝执行中央左倾进攻路线,率领残余的“秋收起义”队伍走向井冈山,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红色种子。

1928年4月,湖南省委特使周鲁来到井冈山,传达中央对毛泽东处理决定,此君完全凭记忆,错误的传达了中央处理意见,撤销了毛泽东中央候补委员及中共党员的决定,鉴于毛泽东在红军与根据地的威望,仅保留毛泽东红军师长职务。毛泽东第一次成为非党人员红军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进军井冈山

毛泽东在红军广大指挥员支持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放弃红军攻打大城市的冒险军事路线,积极在农村广大区域扩充红军,建立红色政权。

而此时蒋介石由于受到“宁汉分流”的而受到的国民党内部压力,再加上北伐小有受挫,便心灰意冷,弃国民党蒸蒸日上北伐大业于不顾,拂袖而去,转而去追求个人所谓的“幸福婚姻”终于抱得“宋氏美人”。

只可惜国民党内一帮泛泛之众,无人统领党内全局,“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只得又把蒋介石请回来。

蒋介石仍然不以党的事业为重,“犹抱琵琶半遮面”假惺惺几番讨价还价,终于攫取了个人最大的权益才肯走到前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毛泽东,却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寻找出一条正确的方向,建立了横跨闽浙赣三省的中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

正随着革命局面日渐大好的形势下,共产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再次抬头。

1931年11月5日,中央红军召开“赣南会议”再次否定了毛泽东放弃攻打赣州等大城市的正确军事主张。把毛泽东排挤出红军,转移到后方。

毛泽东身虽处后方,心无不一时一刻牵挂前方战事,当接到项英告知,前方红军作战失利,重陷敌军围困之时,毛泽东不计前嫌,二话不说,连夜冒雨赶赴红军前线指挥作战,才使红军转危为安,摆脱困境。又一次挽救了红军。

而同时期蒋介石在面临国民党内胡汉民.孙科.汪精卫等多方势力相互争斗,外部日本军事压力困挠下,又耍起“小脾气”以退为进,愤然辞职,躲在幕后,乐观国民党内各方势力内斗分争,自己渔翁得利,谋取个人最大利益。并以复职为要挟,要求重新改组国民政府。不到一个月,“蒋汪勾结”蒋介石重新复出,又一次加强了自己党内势力,进而对我中央苏区展开围剿。

身处红军边缘化的毛泽东,面对蒋介石对红军的疯狂进攻,完全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一次次的向博古为主的“军事三人团”表达自己军事主张,献计献策,却遭到博古等人无情拒绝和嘲讽。但毛泽东并不气馁,在敏锐的感受到红军即将转移之时,主动的提前在于都河为红军巧妙的选取了转移渡口,为红军长征做出了提前准备。长征路上,正是在他坚持真理,不懈努力下,他的正确主张,终于得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理解和支持,最后才有我党第一次自觉的选出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长征前夜

综观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面临各自的事业低潮期时,毛泽东更多表现出一个真正革命家无比坦荡的胸襟,和对自己所追求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自觉性。

反观蒋介石确是一个一惯对党内同志阳奉阴违,尽耍虚伪二面性,对国民党的事业摇摆不定,并以此为筹码讨价还价,完完全全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政治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