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作为小朋友的郑有杰(黄梓乐 饰)得不到任何“无条件的爱”时,一面努力地去做那些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借此赢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一面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漫画,书里的内容是“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
在他的“希望”中,有一个和弟弟一样聪明,取得好成绩,不费力弹下来德彪西曲目,被父母当做炫耀资本的,可以被带去美国旅游的“优秀的自己”;同时也有一个“长大后的自己”,这个“长大”版本的自己,一方面来自他最爱的漫画PIRATE——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然而,我觉得这句话只带给人盲目的希望,问题在于他是否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大人?——这个想成为的大人,并不是特点或者身份方面的指代,比如富有的某某老板、勇敢的探险家等等,而是时间的指代:我想成为的是大人,我不愿做当下的小孩;想成为的大人,另一方面来自他最爱的钢琴老师,同时也是整个故事中唯一肯定过他,给他爱与温暖的Ms. Chen(陈苡臻 饰),——成为一个会关心学生开不开心的老师。
郑有杰内心世界的火光逐渐熄灭的过程,首先是四面八方的否定:冰冷的分数、父母的打骂和彻底失望忽视、老师的羞辱和同学的嘲笑、以及最爱的弟弟的冷漠。这种否定不仅仅是对天分、当下的能力,更是对未来:你现在这个成绩,以后是要去餐厅做服务员,还是去711?难道还要我和你妈养你到老?这种否定让他在现实毫无爱和温情的重压之下逐渐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其次是带给他最多快乐的漫画家的去世;再次是钢琴老师Ms.Chen的被迫离开;因为父亲郑自雄(郑中基 饰)觉得郑有杰钢琴进度太慢是因为老师太年轻,没经验。
这种离别带来了双重痛苦:分离的痛苦和自责的痛苦,一个在他短暂人生中唯一给他温暖,话语的肯定、肢体的安抚、对他本人的悦纳的人被剥夺了,他并不会意识到陈老师的离开不是因为他进步太慢,而是父亲的急于求成、不顾孩子的感受,父亲只会觉得因为自己“能力低下”,无法保护和留住身边所有他珍视的东西。
郑有杰仿佛生活在一个完全真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父母并不因为生了他,而对他有天然的爱,他唯一感受过的来自父母的“爱”是无止尽的苛求,近乎病态的完美主义,这种“所谓的爱”也逐渐在他一次次没能够到高不可攀的标准后逐渐凋谢,和父母之间的联结逐渐消失,哪怕是颤抖着双手给父亲送上鸡毛掸子,也不会换回父亲的任何关注;弟弟,虽然没有打他骂他,却如同对待空气一样对待他,甚至可以残忍地说,正是有哥哥的存在,这个家才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哥哥的平庸才能衬出弟弟的出类拔萃,从而让父母内心甚感慰藉,他们爱的不是弟弟,而是这个比老大优秀许多的老二,他们对弟弟的也不是爱,因为“被爱”着的弟弟,从没有给过哥哥任何的关心,这不可能是真正被爱过的人。
长大后的弟弟郑有俊(戴玉麒 饰),面临着两个来自过去的“幽灵”,第一个是哥哥,他多么想回到小时候,多给哥哥一些关心和肯定,最起码是在他离开的前一晚再多拥抱一会儿。但是郑有杰永远停留在10岁,只留下一本日记,郑有俊只能和日记保留下来的鬼影交谈,不断地后悔与自责;另一个是过去的父亲,那个不会爱也不配养育孩子的恶魔,如今却躺在病床上,褶皱干枯,日日盼望他的探望,等待着生命的终结。直到父亲去世,郑有俊都没有说出任何指责父亲当年所作所为的话,只是发现父亲多年来一直在反复听哥哥弹琴的录音带后,和父亲拥抱在一起,诉说着对哥哥的思念。他知道,再多的言说也是无济于事,无法改变任何已有的事实,反而徒增伤痛。
故事末尾,郑有俊对班上学生说,“只要你说出来,就会有人在意”,最后一个镜头是学生向他诉说心事,就此完成了一个赎罪般的叙事。但是事实是,“你要说出来,总会有人在意,很有可能面前的人不会在意,但你要相信,总有人会在意。你也许可以找到他,也许永远找不到。当你找不到时,请不要质疑说出来的自己,不要质疑自己,就足够了。当你觉得世界真的很糟糕,也找不到任何突破口时,离开也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世界太糟糕,它不配拥有你。”
校对 | 张力卜
转载请注明版权 | 鉴片工场
我们只鉴赏有温度的电影
一部好电影,一定是刨去娱乐后,还能具备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张力卜Seeing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