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乾隆皇帝热衷于吟诗赋词,一生作品高达四万余首,数量之庞大令人咋舌。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那首家喻户晓的“一片两片三四片”广为传颂外,其余的鲜为人知。

有趣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他不喜读书,出身草莽,一生仅作诗两首。

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两首诗大家耳熟能详。质量上碾压千余年后的乾隆皇帝。

秦始皇用六世之余烈,终成一统,结束纷乱战国局面。可惜好景不长,盛极而衰,随着秦始皇离世,秦朝也迅速走向衰败。

秦末乱世,群雄并起,刘邦凭借智慧最终在垓下击败项羽,建立“汉”王朝。

然而,守业更比创业难,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汉朝初建,国内外危机四伏。刘邦日夜忧劳,为稳固江山。他开始对创业集团的功臣进行权利限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老友,不甘屈居人之下,开始暗藏野心,蠢蠢欲动。

刘邦亦深感“功高震主”之危,因此必须采取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遭遇了不少挑战。有些人自然不甘心就此罢休,他们先后反抗。

长期缺乏得力助手,加之长子性格懦弱,刘邦的皇帝生涯异常艰辛,但他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公元前195年十月,刘邦亲征淮南王英布,大获全胜。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他顺路回到了故乡沛县。

回想起当年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如今却成了天下的主宰,刘邦心中感慨万千。

于是,他设宴款待乡里的亲朋好友,共同庆祝这一难得的团聚时光。

酒酣耳热之际,刘邦拿起乐器,边哭边敲边唱起了《大风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三句23字,却字字珠玑,句句真情。是刘邦一生风雨、满腹心事的真情流露。歌中唱到: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未唱完,刘邦便情难自禁,起身而舞,袍袖翻飞间,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刘邦心里苦哇,中年创业,好不容易创业成功,却一天安稳觉都没睡上。

“大风起兮云飞扬”,秦末汉初,风起云涌、变幻莫测,这是一个混乱时代,英雄辈出时代。

这是刘邦站在风口浪尖,睥睨天下,有着一种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一句,刘邦实现当初观始皇帝出行之志“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之志。巩固统一,荣归故里,威震四海的辉煌场景。

他在回忆那些峥嵘岁月。另一方面,是他对故乡深深眷恋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然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笔锋一转,是刘邦对未来的一种深深忧虑和期待。

汉朝虽立,但内忧外患并未消除,守业更比创业难。他渴望有英勇之士能助他一臂之力,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治理天下,如履薄冰,步步艰辛,刘邦亟需人协助他,共同守护大汉江山。

“安得”二字,透露出刘邦对后继无人的无奈和忧虑。

整首诗一气呵成,既有豪情壮志,又有悲壮忧思,完美展现了这位开国皇帝内心的复杂情感。

难怪历来受到好评,连伟人也对其赞不绝口,认为此诗气魄非凡。

刘邦虽出身草莽,却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篇,实在令人佩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刘邦另外一首诗,是在他欲废太子之际。

那时候,他还没有建立汉朝,嫡子刘盈跟随吕雉在后方,而他身边只有戚夫人陪伴。

戚夫人常常泪水涟涟,也许是枕边风吹得好,也许是刘如意养在身边,刘邦对他越看越喜欢,觉得有自己年轻时的那股劲儿。

当汉朝初立,刘邦有了废太子、立刘如意为接班人的念头。这一消息传开后,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大臣们纷纷反对,认为更换太子乃国家大事,岂能轻率行事。再者,刘盈并无过失且宽厚,不能仅凭戚夫人一番话就轻易废黜。

这样做实在太过草率,有先秦前车之鉴,刘邦深思熟虑后,放弃易储决心。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复杂心态。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朝中大臣们对太子刘盈寄予厚望,当刘邦提及易储之事时,他们纷纷劝阻,认为太子日后必将如鸿鹄般高飞远翔,带领大汉江山迈向辉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刘邦眼见朝野上下对太子的支持如此坚定,深感太子羽翼已丰,想要另立储君的阻力实在巨大。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zēng)缴,尚安所施?”面对如此形势,刘邦心知朝野上下皆认可太子,反对易储之声不绝于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纵然手握大权,也难以一意孤行。若强行易储,只怕会引发朝野动荡,将大汉江山置于危险之中。

当戚夫人知道这一切时,她悲伤不已。为了安慰她,刘邦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仅四句,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汉初易储之争的落幕,流露出刘邦内心对于江山与美人难以两全的深深叹息。

相较于乾隆皇帝的四万首诗,刘邦的两首诗微不足道。

但《大风歌》和《鸿鹄歌》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后世评价极高,更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震撼力。

这才是佳作,那些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今天的我们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