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养老话题屡上热搜,其中00、90后涌入养老业最受到关注。

从拒绝养老,到理解养老到走近养老……你可能想不到,刚刚20+的年轻人们,在养老这件事上已经进入Next Level了…

01

年轻人涌入养老业

代际间的双向奔赴

在杭州滨江区白马湖畔的绿康阳光家园,住着600多位老人。在这个典型的养老院,却搬进了一批90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只要300元月租就能住上30平米的“酒店标间”。但有一个条件:每个月都要参加养老院里的助老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20小时。可以是陪老人散散步、运动、健身、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写字、画画、打桌球……

还有90后开办网红养老院,通过和一群“90后”老人们一起自导自演拍摄短视频“哏”出了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热搜话题#天津这家养老火了#

还有90后助浴师上门为老人洗澡,成为陪诊师等等……年轻人走近养老业为之提供服务,他们重新看见彼此的需求与价值,也加深代际之间的相互理解。

不仅如此,不少年轻人也提早开始“适老化”,那些原本只属于老年人的生活和消费场景,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以前的盲盒、AJ到现在存钱买黄金翡翠;不想做饭也不想点外卖,去社区食堂“蹭”个饭;在淡季出游,不想自己规划就报个“夕阳红”老年旅游团,在慢节奏下充分放松身心…蹭老式消费火了,年轻人换了种思路,也打开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即便不在养老行业,这届年轻人也早就开始付诸行动,开始提前规划退休、养老,在社交媒体上这类话题也屡见不鲜。有的人早早开始攒钱,只为以后过上更好的老年生活;有的人在宜居的城市买了房子,配置了保险、理财产品,计划储备赚够养老钱后环游世界;有的人为了实现35岁退休的愿望,放弃打工去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视老去,正视老年人的处境,同时也不能忘未雨绸缪,从当下开始布局向往的生活,这一届年轻人的养老观念也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要活在当下,也要投资未来

02

30岁开始规划养老早不早?

在节目《角落的夜晚》里,媒体人席瑞说,“考虑养老,其实是在想你要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虽然养老生活暂时与年轻人有一段距离,但对养老生活的向往和想象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从新式养老服务的崛起,到个人养老金三支柱有望全国铺开,养老这件事也越来越早的被提上日程。面对养老问题,年轻人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生活品质,更要在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不仅是从心理上,也要从物质上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

据《2021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养老储蓄目标金额为150万左右,虽然不同年龄段的目标金额略有差异,但超百万的金额,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开始投资到达成财富储备目标,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打工人”来说,无论是刚刚说的800万金融资产还是因人而异的财富目标,都需要“小步早走”、持续积累才能实现。

同时,对于投资来说,两三年的震荡回调确实是常态,牛与熊的转变往往发生在预计之外。从开始投资到达到理想的收益目标,需要一个“开花结果”的时间。因此,我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让复利发挥效应,投入时间越长,在退休前就有更高概率积累更多投资回报。

每个人都会老去,但有准备地老去,能让我们在面对几十年后的未知时更加镇定和从容,这可能就是“优雅老去”的最好注解了~

风险提示:1.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2.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3.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4.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