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是根据历史内容所编,文中有关细节可能有所改动,请勿与现实关联,敬请各位理性阅读!

在公元1673年,也就是清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正式“起兵反清”!

其实一直以来,吴三桂的“反清意志”都并不是那么的坚决!

因为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六十一岁了,因此没有了太强的争雄好胜之心了!

对于早前跟康熙之间的博弈,也仅仅只是想世代镇守云南而已。

后来正式“起兵反清”,也是被康熙的“撤藩”政策给逼反的。

吴三桂“起兵反清”虽然是被逼的,但如果具体讨论起反清成功的几率的话,吴三桂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的。

因为他的优势也是有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军队战斗力的对比上。

吴三桂麾下的军队或许强于当时的清军,吴三桂年轻时曾长期在辽东帮助明朝抵御清军。

当时清军八旗的战斗力是超过“关宁军”的,包括清军入关之初时也是如此,对此,吴三桂也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清军八旗的战斗力能够一直这么保持下去的话,相信吴三桂是不敢起兵造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自从清军入关之后,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以肉眼可见的下跌!

而造成战斗力急剧下降的,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造成。

第一方面:英勇善战的开国第一、二代将领们接连老去或者死去,又或者是在几次清朝上层的政治变动中被废掉!

第二方面:在跟南明抵抗势力的殊死搏杀中,比较善战的被干掉了很大一部分!

第三方面:清军入关后,因为突然富裕舒适的生活,迅速地腐蚀了八旗官兵的战斗力!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知,到了康熙时期,清军八旗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不复以往了!

当时清军的主要战力,也早已经转移到了汉军绿营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汉军绿营的战斗力应该略低于吴三桂麾下的,以明朝“关宁军”为主的精锐。

毕竟,当时全国大多数地方已经平定后,吴三桂辖下的西南地区却还一直在打仗。

因此,吴军的战斗力也得以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的顶峰!

仔细这么一想,这大概也是吴三桂临到老时,还敢起兵赌一把的原因吧!

但总体来说:吴三桂还是以“一隅之力”抵制住了“一国之力”!

但整体实力依然还是处于下风,即使加上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响应也是一样!

因为三藩起兵的声势看起来浩大,其实并没能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三藩之间都是各打各的,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战略指挥,所以,吴三桂要想战胜清朝的话,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一隅抵一国”,也就是要“以弱胜强”,而战略上的决策这时候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只要走错一步,就容易堕入深渊。

但吴三桂恰恰就是在起兵之初时节节胜利,打得清朝来不及应对之时,犯下了致命的“战略性错误”!

吴三桂起兵后,军队前进的步伐非常快,在西南地区可以说是无人能挡,很快就打到长江边上。

但吴三桂却止步于长江,大军止步于长江,是为了能跟清朝谈判。

一方面原因是:吴三桂想要回在北京当质子的儿子吴应熊。

其二则是:吴三桂当时的想法只是想跟清廷“划江而治”!

但他没想过,清朝是不可能容忍所谓的“划江而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清朝入关还不到三十年,统治基础和民心还远远没有稳固!

如果把一半的江山给了吴三桂,哪怕只是给西南二三省,其他地方也会马上就有连锁反应,江山很容易就会被颠覆!

所以,清朝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干掉吴三桂,是无论如何也绝对不会妥协的!

而此时的康熙缺少的只是时间罢了,可偏偏吴三桂却给了康熙调整的时间!

康熙掌握着全国的资源,可调动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三藩可以比的,有了充足的时间,康熙就稳操胜券了。

而且在当时,也不是没有人看出了吴三桂战略上的错误,其麾下的著名谋士刘玄初就知道:

“吴三桂如果不尽快北进,直插打到清朝的核心统治区去的话,就会面临着失败的必然结局”!

清初文人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中,就详细记载有当时刘玄初向吴三桂献策的内容。

刘玄初当时清楚地指出了关键所在:自己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如对方时,要以弱胜强,就要以快打慢,绝不能给清朝回血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弱者利乘捷”,要赶紧“直捣黄龙而痛饮矣”,刘玄初也曾明确地向吴三桂表示:要想让吴应熊回归,那是不可能的事实!

而事实上也是,吴三桂起兵后没几个月,康熙就干掉了自己的姑父吴应熊,以此来表示绝不妥协。

但吴三桂却没有听从刘玄初的正确建议,已经花甲之年的他,是真的没有一颗坚定的反清之心了,更不要说什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么宏伟的目标了。

而刘玄初这位出身于大西军的谋士,曾为张献忠义子,蜀王刘文秀帐下幕客。

因吴三桂不能采取其谋策,很快便郁郁而终了,等到吴三桂后来面临困境时,已经无人能为他解困了!

要想战胜清廷,吴三桂当时有两条路可走,除了刘玄初建议的:赶紧渡江北进,打到清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去之外。

其实还可以东进江南,拿下清朝的财赋重地江南,收复前明旧都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北京是奔着赶走清政权,统一全国去的,而打江南收南京,才能拥有跟清朝划江而至的最大筹码!

而且,如果失去了江南,清朝就没有足够的粮饷赋税来跟吴三桂打持久战!

三藩之乱打了将近八年,康熙倚仗的底气,最主要的就是江南地区能源源不断的为前线大军提供钱粮!

可吴三桂既不渡江北进,也不东进江南,反而在湖南跟清军拉锯了五年时间之久,这就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

能拉锯这么久,还是因为吴三桂麾下的军队战斗力略超过清军,否则吴三桂早就败了!

在其他方面来说,他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补充都远远不如清朝!

一些在试图观望着双方的成败,才决定是否倒向吴三桂的清军绿营将领们。

也因吴三桂久在湖南跟清廷纠缠,没有席卷天下的动力和决心,而最终选择放弃了投奔吴三桂,转而帮助清廷死磕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叛军当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之时,吴三桂焉能不败!

这些吴三桂本来能拿到的一部分有利条件,都因他在长江边的止步不前,而全部地远离他而去了。

公元1678年,也就是康熙十七年三月,处于困境中的吴三桂,狗急跳墙般的在湖南衡州“称帝建国”,最后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

最终在当年的八月,吴三桂在“四面楚歌”中去世了!

吴三桂去世后,又过了三年半的时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的十月,清军杀进了昆明!

吴三桂的继承人吴世璠自杀,所谓的“梧州政权”也正式地宣告灭亡了!

后来到了乾隆年间,也就是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下令编撰《逆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生前叛明,叛顺、叛清的吴三桂,毫无悬念的被列在了其中,并且名列榜首。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他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战略思维,基本上就是为了适应而适应!

从“冲冠一怒为红颜”就可以看出:吴三桂完全没有什么雄霸天下的宏图大志,所以最终他的失败,可谓也是意料之中的!

故事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敬请各位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