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2023年上市银行年报季已近尾声。对投资者而言,分红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在58家上市银行中,哪些银行大方分红,派发现金多、股息率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无疑问,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六家大型商业银行,一直是上市银行分红的中坚力量。自2018年开始,六家大行连续5年现金分红均在3000亿元之上;2023年,六家大行分红金额首次超过4000亿元,2024年,现金分红超过4100亿元。从分红金额看,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2024年分红派息总额分别为1092、1000亿元,双双超过1000亿元大关。从分红比例看,六家大行分红比例全部都在30%之上。

但要数分红比例高、股息率高的上市银行,还得看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22年,该行分红比例高达37.79%,在上市的6家大行、9家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高于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等优质城商行。2023年,该行向A股、H股股东每10股派息金额1.64元,现金分红共为45亿元,分红比例达31.98%,继续位居同业前列。从股息率看,2023 年该行A股股息率为6.45%,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名第4,高于除交通银行外的5家大行。而且,该行H股股息率更高,2023年达到8.88%,最高一度达到9.30%!

这家股份制银行,就是总资产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的浙商银行。

投资者进而要问:连续两年高比例分红,还可以持续吗?4月17日,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和副行长骆峰在境内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可预期的较长时间内,有信心将每年度的现金分红比例维持在30%及以上。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当下,上市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而浙商银行却在这个时候宣布,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实行高比例分红,究竟有何底气?他们的底气,又是来自哪里?

答案其实很简单:浙商银行高比例分红的底气,来自该行持续改善、稳步增长的经营业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看该行最近披露的2023年主要经营指标。

从规模指标看,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3.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吸收存款1.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3%;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7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54%。无论是资产总额还是存款、贷款规模,都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从盈利指标看,2023年该行实现营收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是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的唯一股份制银行。值得一提的是,该行营收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

从风险指标看,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呈现“一降一升”,分别为1.44%和182.60%,前者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后者比上年末上升0.4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19%,较上年末提升0.5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增强。

上述这些“大指标”的显著改善固然可喜可贺,而反映内生增长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小指标”保持稳健或持续优化,更值得关注。

从负债端看,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情况下,该行重点加强存款付息率管控以实现利息净收入的平稳增长。2023年,该行存款付息率2.24%,在2022年大幅下降18个基点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实现了5个基点的压降。

从资产端看,在加大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的情况下,该行优先支持小贷、零售、供应链资产投放,2023年贷款收益率虽然较上年下降了25个基点,但仍然达到4.87%,与上市股份制银行4.66%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明显优势。

大道至简,浙商银行的打法看似简单——在负债端管控高成本存款、压降负债成本,在资产端优化信贷投放、稳定贷款收益,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延缓净息差下滑趋势,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了净息差的基本稳定。2023年该行净息差2.01%,虽然较上年下降20个基点,但仍然明显高于股份制银行1.76%的平均水平,更是少数几家净息差在2%以上的上市银行。从收入结构看,2023年该行绿色收入、绿色中收等低资本消耗、低信用风险的收入占比显著上升,全年实现其他非息收入111.4亿元,增幅高达20.6%;非息收入在营收中的比重提高到25.4%,提高了2.43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分红比例、高股息率的背后,是持续改善的经营业绩。但为什么在经济下行周期、上市银行发展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浙商银行得以逆势而上,业绩表现“一枝独秀”呢?华丽转身的背后,恐怕并不简单。主要原因在于,2021年6月该行新一届经营班子上任后,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加快探索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2022年开始,浙商银行着力实施以“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作为压舱石的理念和实践策略,核心就是如何实现资本更节约、资产质量更可控、价值创造更可持续。该战略的重点是“抓两头、摆中间”,即抓住小额分散资产、客户服务总量,摆好弱周期行业资产,稳步提升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占比,努力实现基础客群数量、小额分散资产占比、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个大幅提升”,以期穿越周期、稳健发展。截至2023年末,该行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实现营收202.85亿元,占比33.02%,较提出时提升近9个百分点;弱敏感资产营收增速20%,远超全行营收增速;全年信贷增量的56%投向小额分散资产,弱周期行业贷款不良率仅0.33%,远低于全行平均不良率。

2023年,该行还提出了“智慧营收”概念,包括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绿色中收和绿色收入,以及利率1%以下的低成本存款所创营收,全年实现智慧营收301.7 亿元,占比超过49%,其中实现绿色中收56.15亿、增幅9%,实现绿色收入25.37亿。应该说,该行新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策略已见成效,穿越周期能力持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周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对如何应对经济周期变化、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浙商银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为商业银行提供一条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已经以良好的经营业绩验证了新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管理团队的执行力;从反映内生增长动力和质量的数据看,该行未来具有优于银行同业的高成长性,其投资价值不言而喻。聪明的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