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鲍哲南被斯坦福大学聘请为教授,成为首位华人女性教授。

让人惊讶的是,她在国内的时候,却是连大学都没能毕业。

那么,她是如何当上斯坦福教授的呢?后来她的生活又遭遇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南京日报、中国江苏网、凤凰卫视】(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人造电子皮肤

1998年,鲍哲南以优异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获得贝尔实验室研究员职位,成为该实验室首位华人女性研究员。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舞台,鲍哲南抓住机会,在有机电子学和柔性材料研究领域大展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年间,她将化学聚合物的优异特性变为现实,在人造电子皮肤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1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鲍哲南与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研发出世界首款柔性电子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突破性成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学术界的天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赞誉。人们惊叹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巨大潜力,而鲍哲南则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和领路人。

2004年,鲍哲南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成为该系首位华人女性教授。在这个学术殿堂,她如鱼得水,将研究兴趣拓展到能源电池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与同事崔屹教授密切合作,两人犹如天空中璀璨的双子星,照亮了斯坦福的科研舞台。他们像两位魔术师,将塑料变成了轻薄导电薄膜,大大改善了锂电池的性能。

他们又像两位探险家,用纳米材料替代电极,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提升了钠电池的充放电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哲南更像一位艺术家,将柔性电子技术与人造皮肤完美结合,研制出具有触觉感知、可与大脑沟通的柔性人造皮肤,犹如为智能义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一研究成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自然》杂志2015年度全球十大科学突破,鲍哲南也因此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这是对她科研成就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她不懈探索的最好回报。而她能有如此的成就,还是跟自己的辛苦努力,脱不开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格成为研究生

1990年,20岁的鲍哲南随母亲和姐姐离开熟悉的南京,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鲍哲南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高中时,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

大学期间,她在实验课上表现的非常出色,引起了薛奇教授的注意,成功的进入了薛奇教授的科研实验室,初次接触高分子化学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鲍哲南被化学实验的神奇所吸引,渴望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就在鲍哲南对化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之际,她不得不中断学业,随家人移民美国。尽管在国内她的英语成绩比较优异,但面对美国人的口语,她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办法,初到异国语言不通的鲍哲南,只能在超市和工厂打零工维持生计。母亲似乎有意锻炼女儿的独立能力,并没有过多帮助。

几个月的艰难生活,让鲍哲南意识到,在美国这样的社会,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申请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年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向这位年轻的中国女孩敞开了大门。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鲍哲南引起了芝加哥大学一位华人教授的注意。

这位教授是该校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研究高分子化学的学者,他欣赏鲍哲南的才华,决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逢高分子化学研究方兴未艾,在导师的指引下,鲍哲南得以探索这一领域的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博士学位的顺利取得,为鲍哲南打开了通往贝尔实验室的大门。这个享誉世界的科研圣地,正等待着这位年轻而富有潜力的科学新星到来,在这里,她将谱写人生新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成果显著

鲍哲南的科研成果如繁星般闪耀,她已发表100多篇论文,拥有71项科技专利,堪称华人女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她的研究涉及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无限魅力。尤其是她研究的人造皮肤,还能够连同大脑神经,建立起来神经突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哲南的科研之路虽然收获颇丰,但也曾遭遇险境,险些被一场舆论风暴击沉。2001年,对于鲍哲南来说,本应是值得庆祝的一年。

她不仅成为贝尔实验室的杰出研究员——这是该实验室科技雇员的最高级别,还斩获了美国化学学会团队创新奖、研发100奖等多个国内著名大奖,成果斐然。

然而,就在这一年,一位名叫舍恩的同事,却给她的科研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舍恩是一位年仅31岁的物理学家,他在半导体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众多科学家艳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入贝尔实验室仅4年,她就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最高产的时候,平均每8天就有一篇新作问世。

她还成功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晶体管,一时间成为科学界的宠儿,被誉为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遇风波

然而,当其他研究人员试图重现舍恩的实验结果时,却发现难以复制。有人开始质疑他的研究是否存在问题。

经过调查,证据表明舍恩在多篇发表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是,鲍哲南曾与舍恩有多年的合作,还在两篇关于世界最小纳米晶体管的论文中担任主要作者。

尽管她对舍恩的不当行为并不知情,但外界仍对她产生了怀疑,认为她可能也参与了造假。

这对鲍哲南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科研就是她的生命,她的全部价值都寄托在科研事业上,如果这一指控成立,她的科研生涯很可能就此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幸,经过调查,鲍哲南最终洗清了嫌疑,她的清白得以恢复。但这件事也给她敲响了警钟,提醒她在科研道路上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严谨。

2004年,鲍哲南受斯坦福大学邀请,加入化学工程系担任教职。在这里,她的科研水平继续攀升,先后获得了多个国际学术奖项。

当记者问她是否以诺贝尔奖为最终目标时,她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科研是我的兴趣所在,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就感到非常开心。至于荣誉,那并非我最看重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家庭两不误

在科研和创业的繁忙之余,鲍哲南更是一位贴心的妻子和母亲。她的丈夫保罗是新加坡籍华人,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

夫妻二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二十载,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杰瑞已上高中,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充满兴趣;女儿安娜在初中,酷爱绘画和小提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妻子和母亲,鲍哲南注重与家人共度时光,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追随自己的兴趣,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周末,一家人常一起骑车、徒步,享受加州的阳光,感受家庭的温馨。

鲍哲南也十分关注科技发展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讨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话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伦理意识,引导他们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鲍哲南的科研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她荣获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这个奖项旨在表彰在全球范围内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鲍哲南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2016年,鲍哲南又跨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是与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并列的三大国家级学术机构之一,院士的席位可谓凤毛麟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哲南的当选,标志着她在工程科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得到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工程科技界的肯定。

然而,对鲍哲南而言,即便是这样的殊荣,也不是她科研生涯的终点。2017年,她再次缔造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成为全球瞩目的女性科学家典范;另一方面,她还打破了斯坦福大学的历史纪录,成为该校首位华人女性教授。

不过,鲍哲南在当初研究生学成毕业之后,就将自己的国籍改成了美籍,长期定居在了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从南京到芝加哥,从贝尔实验室到斯坦福大学,她始终秉持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鲍哲南常说,科研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她勉励年轻一代心怀梦想,勇于开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找到平衡,以科技创新推动人类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鲍哲南的传奇人生,是无数华人学子的励志典范。她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展现了华人女性在国际科坛的风采。

对于鲍哲南更改国籍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参考资料:

南京日报——斯坦福大学首个亚裔女性系主任鲍哲南:眷科学繁花似锦 恋故乡莺飞草长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90332437395800588/?channel=&source=search_tab

中国江苏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第一个亚裔女性系主任鲍哲南 眷科学繁花似锦 恋故乡莺飞草长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69028285619686656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凤凰卫视——华人女科学家研究出人造皮肤!她的经历超级励志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585038256356721165/?channel=&source=search_t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