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 GDP 增速不能低于 3.95%。因为 5 年期的贷款利率就是 3.95%,如果 GDP 增速低于 3.95%,这个投资就是失败的。正好我们的 GDP 增速是 5.2%,那我们的经济还能够持续增长。目前有一些争议,那我们怎么去判断经济能不能继续增长?只要抓住经济增长的基本脉络,大多数人一样是可以看清经济增长前景的。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效率的提高。一个小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有很多种选择,但是作为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的经济体,我们的增长大致途径有三个:一,人的效率;
第二,生产的效率;
第三,政府的效率。

我们回忆一下历史,看看这三个因素在这么多年下来所发生的作用。首先是人的效率,人既是劳动力,又是消费力。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不到 20%,绝大多数人都被绑在农村的土地上,这样劳动力作为劳动力这一块是没办法激活的,人作为消费力这一块也是没办法激活的。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变成了一个必选项目。当农民在家种地时,人均两亩地的现状,再加上养一些鸡鸭,一年生子几千块。但是,当农民进城打工后,他现在所创造的收入一年大概就是几万到十万,反+10 万左右。当然这个工资收入是一定远远小于自己所创造的真实财富的。那也就是说,这个农民进城后,他所创造的真正财富,每人大概是十万到几十万。所以,这一大批量的农民进城之后,创造出惊人的 GDP。

目前我们的城市化率是 65%左右,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上千万农民转移到城市里面了。40 多年的时间,当我们把几亿的农民变成农民工的时候,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就塑造了一个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这种模式能够成功,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农村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个,城市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

对于这两点,我们确实比较感谢第一代创业团队所创造的户籍制度,把这么多农民禁锢在可怜的土地上,忍受着统购统销和工农品剪刀差的双重不平衡。所以几十年下来,这帮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去吃商品粮。

如何提高提供足够的岗位呢?政府大致有两个法宝:第一个是天量的投资;第二个是加入世贸。当然,这种天量的投资非常深入,因为资金量够大,就一定会深入,深入之后权力与资本的相互缠绕,就变成了往后一些不可逆的情况,比较难改。

但是劳动力的这个事情,到了 2010 年以后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就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已经难以为继了,出现了用工荒。根本原因就是供不应求,劳动力的供不应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快要被榨干了。

那个时候制造业招人非常难,隔壁工地一个月给工资大概六七千,而制造业的工厂给工资只能给到 3000,人就往那边去了。按摩洗脚妹的工资也都是五六千,所以谁还去厂里上班呢?

所以在那个时候,二胎的呼声就起来了。当然,已经为时有点晚了。

后来,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以为继的问题,干脆把这个潜力再挖干净一点,就提出了农村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土地集约化。说白了就是把农民改造成……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年县城里面的房地产也蓬勃发展,拆迁等等。怎么说呢,就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归结一句话,就是最大程度地把农村劳动力的潜力再搜刮干净一点,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再加上政府配合适度的投资,这就解决了进城的问题,至少几年内,城市化的基本盘是稳定的。这个做法很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