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起发生在吉林的离奇连环奇案

一具烧焦的女尸,案件一波三折扑朔迷离,

自杀还是他杀?

警方又是如何在落后的办案条件下突破重重谜团抓获凶手。

1984年7月26日中午,吉林省辽源市公安局接到了一起报案,报案人称在辽源市南郊未进河边的玉米地附近发现了一具严重烧毁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方立即赶往现场展开调查。案发现场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一具女性遗体位于渭泾河南岸的河滩边。

这里的河水深不过膝,遗体远离村庄、河道两边以及滩涂地带,种植着一片玉米地。遗体距离河边的玉米地大约有十来米的距离。

在这一点距离内,警方发现了一个小区域和一个较大的焚烧区域,小区域距离遗体大约10米,而较大的燃烧区域在玉米地里。在这个较大的燃烧区域里,有一些烧焦的衣服残片,离小区域两米外又发现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燃烧区域。

恰好玉米地在这个区域内,警员发现了更多烧焦的衣服残片,甚至还找到了一只红色高跟凉鞋。这只鞋子比较新,且与女士脚的尺码相符。

警方在玉米地里发现了许多红色高跟凉鞋的足迹,这些足迹呈现出徘徊状。根据这些鞋印,警方又在河滩边找到了另一只红色高跟凉鞋的残骸。在对岸的河滩上也发现了这些高跟鞋的印迹,但现场只发现了高跟鞋的鞋印。
经过法医的初步检验,被烧女性的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身高为1米6,烧伤面积超过80%,特别是前胸烧伤严重,头部没有发现任何创伤痕迹,颈部表皮脱落,双手烧伤不严重,没有伤痕。

在她的鼻腔、口腔和咽喉气管中发现了烟灰炭末,表明她在起火之前还活着。

根据遗体的情况,法医推测她的死亡时间为25日晚上。考虑到现场有浓烈的汽油味,作为助燃剂的汽油很可能是导致燃烧的原因。

结合现场线索和法医报告,办案警员初步推测该女性是自杀。

根据现场情况,昨夜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女性独自一人携带汽油来到偏僻的小河北岸,然后涉水来到南岸的玉米地附近。

她在那里徘徊了一段时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终下定决心。根据燃烧的范围和女性的烧伤情况,玉米地的头一部分应该是最开始的火点,烈火让她感到剧痛,本能地往河边挣扎逃跑。

然而,她只跑了不到3米就摔倒了,身上的火势引燃了周围的植被,形成了一个小的燃烧区域,成为第二起火点。

最后,由于伤势严重,她在河边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该女性面部损伤严重,以及受当时调查条件的影响,尸检完成后,她被埋葬在附近。

按照预期,这起案子将以自杀结案。

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警员们调查完现场后回到警局,与局长开了一个案情讨论会。

就在大家准备将案件定性为自杀时,有一位警员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位警员是来自辽源市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民警,名叫孙玉金。

孙刑警原本要向局长汇报他正在调查的一起案件,但此时局长正在开会。

他在等待局长的时候听了一场焚烧案件的陈述。他认为自焚这种自杀方式过于残忍和极端,过程极为痛苦,死状十分惨烈,一个女性不太可能选择这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现场没有找到汽油桶。由于焚烧区域和烧毁程度都表明需要相当数量的汽油,所以装载汽油的容器在哪里呢?

因此,孙刑警认为这起河边焚烧案另有隐情。局长认为孙刑警的分析是正确的,于是决定进一步调查此案,并顺势将案件交给了孙刑警负责。

为此,孙刑警还立下军令状。

然而,随后的调查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困难,一波三折。孙刑警被临时受命,在接到任务后立即开始调查焚烧案,但调查进展非常缓慢,处处受阻。
案发现场距离警局有20公里,孙刑警和同事们连续几天骑自行车走访案发地附近的村庄,但没有找到有关受害女性的任何信息。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重新勘察案发现场时,离第一起火点约50米以西的红薯地里发现了一只新的丝袜。

在践踏痕迹明显的红薯地里,他们发现了一只与受害女性尺寸和状态比较相符的较新的女性丝袜。

丝袜相对来说也很新很干净,不像被故意丢弃或丢弃了很久的样子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是围观群众遗失的,事后很可能会被找回。因此,丝袜很可能是受害女性的。

很快,这一猜测得到了证实,几天后,一个年轻男子焦急地来到辽源市公安局,说他姐姐在7月25日傍晚离家去附近诊所看病后,就再也没有回家。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孙刑警一听,发现报案人提到的失踪女性,无论从年龄、外貌还是失踪时间,都非常相似于他们正在调查的河边焚烧案中遇害的无名女性。

因此,他把一些案发现场的物证照片拿给小伙辨认,小伙一眼认出那双红色高跟凉鞋和丝袜正是他姐姐的物品,包括现场发现的衣服残片也是他姐姐离家那天所穿的。

这样,孙刑警明确了受害女性的身份。她的名字是赵晓莲,35岁,是一名市里纺织厂的职工。

她丈夫叫李向东,在供销社工作。由于这个家庭是双职工,他们比一般家庭更富裕。

孙刑警在获取线索后,迅速开始调查赵晓莲的人际关系。经过数天的努力调查,他成功找到了几个关键线索,并成功锁定嫌疑人。
根据赵晓莲的弟弟所述,7月25日晚上,赵晓莲将她7岁的女儿带到他家。

她说胃不舒服,打算去附近的诊所看病。晚上她打算让同事送她回来,并拒绝了去接她的建议。

然而,孙刑警的调查发现,那天赵晓莲根本没去看病,也没有叫同事陪她一起。那么她为什么要向家人撒谎?而且她为什么会出现在距离家20公里外的河边呢?

认识赵晓莲的人都说她没有精神病史,她家里也没有发生重大事件。她的情绪看起来很稳定,不像会选择自杀的人,而且在赵晓莲家里也没有发现遗书或其他物品。
往往在夫妻一方遇害的情况下,另一方的嫌疑也会非常大。

赵晓莲失踪多日,她的丈夫李向东为何没有报警呢?

赵晓莲的弟弟回忆道,7月22日,也就是姐姐失踪三天前,他曾听到姐姐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姐夫又去长春出差了,在出发之前没有通知她,昨晚才托人捎口信回来。”

赵晓莲失踪的前一天晚上曾写下一篇日记,大致内容是夫妻之间存在矛盾,丈夫出差而不告知她,通过别人送信才得知。

虽然都是为了家庭,但在调查中,孙刑警发现了些许不对劲之处。供销社的丈夫李向东并没有与长春的任何一家单位有业务往来,而且供销社也没有安排李向东出差到任何地方。

供销社的同事这几天也在疑惑,为什么李向东无端不上班呢?那么李向东多次去长春出差,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另外,那天晚上给赵晓莲捎口信的人又是谁呢?
根据赵晓莲的妹妹的陈述,她在7月21日晚上与姐夫相遇,姐夫说要去一个牌友家喝酒,但没有提到要去长春出差的事,而且姐夫手上也没有行李。

孙刑警根据这条线索找到了当晚和李向东一起喝酒的人。

据酒友们所说,李向东是在晚上5点多来的,他喝了一半酒后就说有事提前离开了,离开的时间大约是六七点,但是问题在于当时从辽源到长春还没有通汽车,只有白天才有火车,而且火车票也没有实施实名登记制度,所以要调查李向东的行踪非常困难。
警员心头的疑惑使得他们必须尽快找到李向东。

就在孙刑警一行人为找到犯人而困扰时,李向东单位的同事提供了线索,称在沈阳看到一个与李向东很像的人和一个年轻女性在一起卿卿我我。

警员在李向东的工作抽屉里找到了一张女人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是李向东的前女友,于12年前嫁给沈阳人。

警员对此产生了大胆猜测,或许是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爱情变得平淡如水,导致新娘变丑了?家里花朵不如野外的花香,男人出轨引发血案。

孙刑警及其同事立即前往沈阳调查,他们调查了李向东前女友在沈阳的住处。经过走访核实,这个女子李向东分手后并没有与她有联系,加上供销社的员工也无法确定他们在沈阳看到的人就是李向东。
无奈之下,孙刑警一行人只得返回辽源,沈阳这条线索算是断了。

那时还没有手机和电话,两地人之间的沟通基本依赖书信,除非有十万火急的事,才会通过电报或打电话。

但是李向东已经多天没有消息了,家人对他的去向感到困惑。线索陆续中断,调查工作陷入僵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孙刑警当初必将破案的承诺现在像一块千斤重石,让他彻夜难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复杂地看待田间焚烧案。

当时,为了解决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我国正在严打期间,辽源市公安局人手紧缺,局长看到孙刑警手头的案子没有进展,让他先调查另一起案件。

于是,孙刑警和他的同事不知不觉间开始了三案并查的艰辛之路。看似平凡无奇的琐碎调查,不断冒出的虚假线索,最终意外地指向了河边焚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