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太像小孩子版《阳光普照》,将坠楼死亡进行剖析。

不过相对于《阳光普照》成人向的直面问题,《年少日记》是轻拿轻放,但落地那一刻力达千斤。

这种表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让《年少日记》看似文艺范儿十足,实则鞭辟入里,导演实现了简对繁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剪辑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如有杰跳楼的片段,几个镜头,加几句日记旁白,中段延续开头,没有血腥画面,没有声泪俱下,但那种溢出银幕的震撼力与无力感足以触达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白描的表现手法,寥寥数笔,不加渲染,不加烘托,情感世界的千沟万壑便映入眼帘。

如十岁的有杰,他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可他的口头禅却是“对不起”,这句台词一出来,即便三破一苦的情节不在,依旧能感受到恐怖与绝望。

这份不靠动不动就痛哭流涕来传达情绪的克制与细微反而让角色更加鲜明生动,共情力更强,值得不少国产导演学习,感情戏不止有眼泪才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是懂得做减法,《年少日记》拢共95分钟,掐头去尾也就剩90分钟。

按照一般伦理片的逻辑,这类电影拍个100分钟,甚至150分钟都是常态,但导演省略了诸多不必要的倾诉、压抑。

如家长的反省与懊恼,孩子的自我剖析跟解构,以及没意义的镜头,如各种空镜转场,设置诸多与影片主旨不搭的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说你已经十二岁了,有杰说我才十岁,不用拍什么原生家庭的打骂,家庭的漠视与伤害已无处遁形。

还有父亲临终前的一句“我不记得小杰长什么样子了”胜过千言万语,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远比知错就改来的更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俊的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新家庭和他说是我们的忽略造成了哥哥的惨剧,不用控诉就已解构出教育的利弊。

结尾处,长大后的有俊带着鲜花来到哥哥有杰跳楼的天台,转过身看到十岁的有杰,相顾无语,但与前文的呼应可以看出导演的用意,向前看,别回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年少日记》的基调比较抑郁,但弟弟在最后被哥哥治愈,能够直面不尽如人意的人生,消除阴影,拨云见日,阳光普照。

这个片段与有俊念出全班25个人的名字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忘记,有人关心着你,不要封存自己,阴霾总会过去,这一刻,影片基调变成了积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却技法上的优秀,内容和思想上,《年少日记》也不遑多让。

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封自鲨信牵扯出不堪的回忆,串联起了家庭、学校、社会、体制、人性的弱点与光辉,自省和懊悔。

叙事方式虽然没有遵循传统的五幕剧,但剧情不难捋清楚,这应该是导演的刻意为之,让文本通俗易懂才能让思想更容易与观众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影之时,大家应该能想到一个现实,其实许多家长都是普通人。

他们没有那么多人生经验可以传授给自己的孩子,这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会慢一点,甚至到达不了终点,所以有时候得接受自己的平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人没有多少人生道理,因为圈层决定认知。

他们能给孩子的就是吃苦、努力,改变命运靠自己,那上层人的道理就是绝对正确的吗?也不尽然。

片中的父亲优过太多家长,他是大律师,住着大豪宅,出门有司机,在家有保姆,给学校捐款,与上流社会来往,妥妥的社会精英。

可他的教育方法呢?传统、守旧,不与时俱进,也不知变通,只知棍棒伺候,学的不好就一定是不够努力,从不肯跟孩子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东亚家庭的伦理结构从来不是平视的一对一,而是特权关系的上对下。

很少有鼓励和道歉,去发现孩子的不开心,总想着望子成龙,却没人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失败,如何正常生活,怎么敞开心扉,如何过得开心,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崇尚成功,好像失败变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然而人生哪有那么多赚大钱,成大事,大多都是平平淡淡,这也是导演所要传达的一点意思。

健健康康、完完整整、简简单单的过一生已属不易,有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现在的世界不同以往,孩子可接受的信息太多、太快,心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单一,周遭环境也更复杂,一句关心可解难题,一次冷漠可悔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转念一想,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每个人都内卷。

稍微松懈可能就落后他人,致使大家都活得很紧绷,松弛感成了一种奢侈,逼着赶着向前冲,谁又敢掉队。

这个世界,一生下来什么都有的毕竟是少数,家长将跨越阶层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似乎是唯一的办法,好像怨不得他们。

然而谁又曾问过孩子有没有这个能力或想法助力每一个梦想,有俊品学兼优,可长大后也没有成为什么了不起的人,但他所做之事可称之为了不起。

让学生在三观尚未健全之前得到充分的关心,养成乐观、积极的态度,也许将来的他们因为这一次改变变得飞黄腾达,对于有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少日记》的呼吁是老生常谈,但为何不过时?

因为贬依然是教育的主梁,变都在裂痕难以修补之时姗姗来迟,因为贬依然是舆论的主旋律,变只是短暂的幡然醒悟。

风一过,痕迹被掩埋,一切又照旧,《年少日记》可不就经久不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