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湖南一直有在“立夏”这一天吃“立夏坨子”的风俗,很多人从记事起就听过这样一句俗语:“吃了立夏坨,石头都踩破。”这句话意味着这是吃了让人身体健康的东西,强壮得能让人轻松踩破石头。一碗立夏坨子,就是很多人记忆里初夏的味道。大家用立夏坨子,迎接第一丝暑气的来临,以此抵挡酷热的能量消耗。这种源自传统农耕文化的饮食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立夏坨子不仅是一种食物,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立夏坨子是安化和湖南其他地区在立夏这一天食用的一种传统美食。制作立夏坨的主要原料是粘米粉,人们用代代相传的老石磨将粘米磨成粉,因粘米黏性比较大,所以最筋道,最不可少的是,一种本地叫水米子的植物。去园里摘几把水米子,揉进米粉里,既着色又增强绵柔的口感。柴火灶里火光红艳,铁锅里开水沸腾,放进米粉,一下一下搅拌。搅熟后成块的米饼,被巧手揉成一个一个圆圆的团子,在中间包裹熟芝麻、熟花生、白糖调成的馅料,早已香气四溢,再把半成品的团子放进铁锅用热油炒过,放入开水复煮,一碗热气腾腾、香气不可抗拒的立夏坨就可以开吃了。
干坨子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是湖南的传统美食。“立夏吃坨,石头踩破。”“破”在益阳话里,发第二声,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不知出自何时,但口口相传,直到今天。立夏这天,湖南的传统习俗是一定要吃干坨子,这种饮食习惯源自湖南传统的农耕文化。立夏即进入农忙,人容易困乏,又需要食物补充干农活时消耗的体力,所以干坨子成为重要的补充,干坨子的“干”是相对稀而言,在上一辈的老人眼里,干坨子一直是主食,慢慢的,这种节庆时令小吃演变成了日常食品。立夏坨子油油的,香香的,甜甜的,不腻人。现在也有人用当归熬水拌着糯米粉,那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当然,坨子也成黑色的了。
湖南人用制作繁琐的食物向春季告别,迎接夏季的来临。一碗朴素的干坨子,将人们和节气联系在一起,勾起外出人的乡愁,也安抚着他们的胃口,时间慢慢改变习惯,走进日常饮食中的干坨子,成了湖南人百吃不厌的寻常食物,和不可忘却的味觉记忆。一碗立夏坨,不仅抚慰了怀念、怀旧的胃,也寄托了村民们对故乡的依恋和对亲情的投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