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往往蕴藏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是这一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追溯今天吉林市的一些地名,有20余处与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有关,或是由他们确名,或是由他们衍生的故事得名……

城市及市区内的地名

追溯清代吉林城的建城史,从城市的规划到初期建设,康熙几乎做了全部奠基性的工作。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谕令宁古塔(宁安)副都统安珠瑚筹建吉林城。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城建成。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谕旨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又迁徙直隶等省流人数千户移居吉林城,修造战船40余只,“日习水战,以备老羌”。

康熙十六年(1677年),御前大臣吴默纳等奉康熙之命探访长白山,队伍从吉林城出发。之后,才有了在城郊小白山建设望祭殿,并依循礼仪年年望祭之举。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谕令开辟从京师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的大驿路,并在伊通设立官马场。

吉林城以“三省通衢,两京锁钥”的重要战略地位,一直深受康熙的关注。对于吉林城的种种筹划、经营,悉出其手。吉林城的名字,也是由其谕旨钦定的。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在吉林城松花江边设立船厂,后来又设水师营。“船厂”成为吉林城最初的名字。康熙主持建造吉林城后,一座沿江而居的城就有了“吉林乌拉”的满语之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这一名字极形象地体现了吉林城的城市特点。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谕令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的诏旨中,康熙明确诏示,将城市名字由“船厂”改为“吉林乌拉”。

之后,在各级衙门的往来公文中,以汉语书写的“吉林乌拉”几个字很不统一,多有歧义,有写作“几林乌喇”的,亦有写作“吉临乌喇”的,还有写作“鸡林乌拉”的。康熙遂再次发布谕旨,诏令将“鸡林”“吉临”“几林”等统一改为“吉林”,并省去“乌拉”二字,以“吉林”作为城市的规范名称。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年)的《吉林外纪》对此有详尽的记述:“吉林乌拉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里,我朝发祥之始,为满洲虞猎之地。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后置省会,移驻将军,改名吉林乌拉。宁古塔(宁安)、伯都讷(扶余)、三姓(依兰)、阿勒楚喀(阿城)、打牲乌拉各城隶焉。国语(满语)吉林,沿也;乌拉,江也。以军民住居沿江之一带也。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1685年~1686年)间,谕旨内谓几林乌喇,旧志又谓吉临乌喇。曰‘几’与‘吉’,‘临’与‘林’,汉字音同也。今通称‘吉林’,从汉语之讹,省文也。然于国语不相属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北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朝廷礼部正式颁发镌有“吉林省”字样的印信,“吉林”遂由一城之名变为一省之名。

吉林民谚:“先有乌拉,后有吉林。”认为两城建设的时间,乌拉早于吉林城。这也不无道理,因为乌拉在明末即已建城,为扈伦四部之一乌拉部的都城。清代,“乌拉”成为官方认定的地名,亦是康熙钦准。清初,因设立打牲总管衙门,乌拉曾名“布特哈乌拉”。《吉林外纪》记载:“布特哈乌拉,旧为纳拉氏布占泰贝勒之国。太祖(努尔哈赤)讨平之,授其子孙官职,编户万家……布特哈,译言虞猎也;乌拉,江也。故有打牲乌拉之称。打牲,汉语也;乌拉,国语(满语)也。连读之则以乌拉为地名。”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1685年~1686年)间,在谕令将“吉林乌拉”通称“吉林”时,同时也谕命“以后,吉林乌拉书吉林,布特哈乌拉书乌拉,从汉语省文也。”在中国古代地名史上,帝王诏旨为两城同时确名,是少有的。

吉林城迎恩门(俗称“临江门”),康熙东巡由此门进入吉林城

康熙曾两次东巡吉林,乾隆一次东巡吉林。康、乾东巡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吉林城的八座城门中的迎恩门(俗称临江门),因康熙第一次东巡是从此门进入吉林城,于是以“恭迎皇帝圣恩”之义为城门命名。直至清朝覆亡,迎恩门的名字才随一段历史远去。还有“迎恩街”,即今日的西安路。康熙东巡队伍走下欢喜岭,沿途百姓夹道迎接圣驾,这条路日后遂改称“迎恩街”。

还有一些地名源于康熙、乾隆东巡吉林衍生的故事。北山曾名九龙山,传说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从欢喜岭上远眺,看吉林城山川蓊蔚,云霞海曙,气象蒸腾,遂盛赞不凡。这时有堪舆师从旁奏言:“此城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天钟其灵,地毓其秀,诚吉地名邦。然城北之山,山分九脉,伏藏九龙,恐百年后势成难禁,扰乱社稷江山……”康熙听信了他的话,归京后即传密旨,令凿断北山的龙脉。相传今北山东、西两峰相望相隔,即是因当年被斩凿所致。九龙山之名也从此流传下来。今天北山公园的“九龙门”,即是缘于康熙东巡吉林斩凿北山龙脉的故事。

欢喜岭和落马湖之名,则源于乾隆东巡。从吉林城出迎恩门,走迎恩街,约行八九里,有一岭挡在眼前。由此岭曲折前行,便是去往京师的大驿路。登临此岭,可尽览吉林城风光。《吉林乡土志》记述:“相传清高宗东巡,驻跸于此,向东顾笑,因而得名。”所谓“驻跸于此”,不过临时小憩。当时正值金秋九月,天清地爽,苍江如练,万山飞红染金。看江山如画,乾隆满面笑容。岭名由此被称为“欢喜”。同样传说从这里进城,没想到乾隆的一匹御马竟陷落在北山西南面的一处湖泊。御马非凡马,竟一跃而出,踏波而行,全然无恙。此湖泊从此得名落马湖(今名跃马湖)。

舒兰市法特镇之名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二次东巡吉林,曾在今舒兰市驻跸多日,其中有4天是待在法特镇。当时,法特镇称“法塔哈额佛罗”,满语,意为“马蹄形的山弯子”。这里是柳条边新边东北端的终点,设有边门;又有驿站,是去往伯都讷(扶余)、卜奎(齐齐哈尔)与黑龙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康熙曾亲自操网,与乌拉牲丁一起捕鱼,竟一网获鱼14000余斤,是松花江上捕获量创纪录的一次网捕活动。在这里,康熙还曾口授谕旨,改“法塔哈额佛罗”为“巴彦鄂佛罗”。《吉林外纪》记述:“巴彦鄂佛罗边门,旧名法特哈,以山得名。山在法特哈江西,高十余步,周数十步,形如兽蹄,山根下有蹄爪之痕。圣祖巡幸驻跸,指门外黄山咀子改名巴彦鄂佛罗门……国语法特哈,蹄也。巴彦,富也。言林木茂盛也。鄂佛罗,山咀也。”这座山,满语名为“法塔哈”,俗称“黄(荒)山咀子”。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康熙为之改名的用意在于,“兽蹄”之意的“法塔哈”与俗称“黄(荒)山咀子”都不甚吉祥。这里边门之内乃封禁之区,东面是6000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山原,皆为皇家贡山;西边的松花江,亦是隶属于打牲总管衙门的贡江。在这个为皇家采捕贡物的区域,“兽蹄”与“黄(荒)山咀子”的名称让人感觉不吉祥。改为“巴彦鄂佛罗”,意为“富饶的山弯”,意境就迥然不同了,给人吉祥、美好之感。而山中也确实是林木茂盛,蔚然青葱,呈富饶气象。

但是,“巴彦鄂佛罗”地名并没有传续下来。最终,这里还是以简称“法特”作为地名。

永吉县内的地名

永吉县内有多处地名与乾隆有关。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东巡吉林,八月初七日到吉林城,八月初十日离开吉林城,踏上归途,经由今口前镇、西阳镇、北大湖镇,往辉发城方向进发,奔赴兴京(新宾)、盛京,然后回到京城。

传说在乾隆回京时,在今口前镇廼子街,随行的皇后奶过皇太子,故将此街命名为奶子街,后因避讳,改作廼子街。

口前镇镇东村有土城子屯。《永吉县地名志》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这里即已聚落成屯。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东巡吉林,在归途中路经此处,曾在这里野营。随行军士夜间住帐篷,而皇帝所住的帷幄处必筑土城,帷幄在城中。土城往往由先遣队伍垒筑,先是由堪舆师审度地势,随后数千军士分次背土,时间不长便告城竣。“土城子”之名因此而来。

还有一处相类似的土城子,俗称“老营盘”,在今永吉县朝阳水库区域,一部分在水库淹没区,一部分在水库岸上。民国初年,这里隶属永吉县七区。《永吉县志》记载,永吉县第七区有屯名老营盘,其地在“响水河子屯,北有清高宗(乾隆)驻跸遗迹,墙内面积约占地五垧,(遗)址尚可辨认”。作为东巡途中的临时居所,一座“占地五垧”的土城还是不小的。

西阳镇有清茶馆屯。传说乾隆路经此处,忽有倦意,在此小憩,见路边一眼清泉,鉴照云影,恍似游龙浮动,恰好泉边有瓢,遂舀取而饮,只觉甘之如饴,肺腑为之一爽,称泉水胜茶。小屯遂以“清茶馆”命名。

西阳镇内双榆村,有一马圈沟屯。屯落在一谷地,开阔平坦。从前谷地未开垦时,谷底溪流淙淙,溪旁牧草青青。传说乾隆曾在这附近驻跸,扈从队伍数千骏马被圈在沟内放牧。马群奔逐,马鸣萧萧,一条山谷,竟成天然马圈。小屯因此得名。

因牧马而得名的还有官马山屯,屯落在今口前镇西南温德河谷地带。这里地势平缓,河谷深处,两山相拥,如两扇巨门,民间称之为关门山。传说乾隆行经此处,曾在此放牧御马。耆老留下的故事里说,御马与凡马不同,个个神骏,四蹄履地,驰骋如风。这里因此得名“官马山”。

群山簇拥中的北大湖镇五里河村,有一御道屯。“御道”者,即皇帝御辇所行之路。乾隆返京,路经小屯。平时百姓走的黄泥土路,因为皇帝经过,遂改修成黄沙御路,变得平坦整洁。传说当时扈从乾隆的队伍从此经过,伞盖相拥,前前后后共走了小半天。小屯此后即以“御道”命名。

肇大鸡山是永吉县与桦甸市的界山,属哈达岭支脉,主峰在永吉县,海拔1257米。与肇大鸡山隔江相对,有康大蜡山。相传乾隆返京时,曾驻跸肇大鸡山下,午夜时分,见远处一山仿佛光烛闪闪,认为是山灵护佑。之后,乾隆看到的那座山即被命名为“康大蜡”,取“一山蜡炬明,世间常康平”之意。又传说,乾隆未及晨起,忽闻鸡鸣,啼声嘹亮,一鸣之后,群鸡共鸣。乾隆遂道“肇大鸡,肇大吉”。此后,民间遂以“肇大鸡”命名乾隆当时驻跸的那座山。康大蜡山在松花江东,肇大鸡山在松花江西,两山皆山势雄峻。从前放排人俗语:“江西肇大鸡,江东康大蜡;过了‘大鸡’和‘大蜡’,不远就到家。”是说过了这座山,很快就到吉林城了。现在,这两座山都是吉林地域的风景名山,许多人来访此山,一探当年故事里的神奇……

桦甸市寿山一带的地名

桦甸市八道河子镇的寿山,海拔510米。距山顶50米处的石灰岩洞穴,是目前已知吉林地区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洞穴遗址,曾出土大批石器时代文物,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下有村庄名寿山村;山下有一条沟川,俗称寿山沟子。这里是广阔的平原,有千顷树海。附近的金沙河,清代时被称为奇尔赛河。康熙、乾隆从吉林城回京,都路过寿山。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二次东巡吉林,在吉林城驻跸数日,于九月三十日离开吉林城,沿森林古道向盛京进发。《清代起居注册》记载:十月初二日,康熙驻跸奇尔赛河地方。这一日,康熙行围狩猎,射杀两虎。其中一虎卧于山下,被鸟枪声惊起。康熙隔着溪涧,张弓发矢,一箭洞穿老虎的肋腹。老虎倒毙。众人皆赞康熙“臂力真如神也”。初三日,适逢皇太后寿诞日,康熙率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至皇太后行宫行庆贺之礼。随后,康熙传谕:“今日皇太后圣寿,此驻跸处山即敕封为寿山。”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东巡吉林,归途也经过这里,驻跸在祖父康熙敕封的寿山,并适逢乾隆的生日。《乾隆起居注》记载:八月十二日,驻跸扎拉芬阿林。“扎拉芬阿林”为满语,即“寿山”。十三日,乾隆率扈从王公大臣至皇太后行宫行庆贺礼,礼毕,赐随驾王公大臣等酒食。在秋日的锦绣大山里过生日,乾隆大悦,遂赋诗《八月十三日作》:“紫禁朝仪豳野间,晓晴信可悦慈颜。营临西水诚瑶水,坐对南山是寿山。亦有冰桃千岁熟,却欣松柏万峰殷。肇祥袭庆承皇祖,先泽惟怀继述艰。”十四日,乾隆在附近山中行围射猎,十五日方才离开。乾隆东巡途中,在一山野之地驻跸三日,足见寿山的自然魅力。康熙东巡回京,在寿山,逢皇太后寿诞,乾隆在此又恰逢自己的生日,实在是太巧了,可称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寿山下的一片沟川,之后也被人称作“寿山沟子”;山下的小村亦得名“寿山村”。

群臣祝寿,皇帝自然要有赏赐。妃嫔和大臣们得到的赏赐多是金银玉器,兵丁们分得的则是银子。分银称金,用的是天平。那一处坡岭之后就被叫做“天平岭”。

寿山三峰并峙,远观山形,恍如三个寿桃,呈现祥瑞之姿。山下流水汤汤,游鱼无数。连在一起的七八个水潭皆清澈如明镜,仿佛一个个大水盆般。乾隆在此驻跸的三天里,嫔妃们每天早晨都在清潭里对镜梳洗。沐浴着山间的清风,听着山里的鸟鸣,比在宫里循规蹈矩的生活,不知要快活多少。这一串连着的明镜般的深潭,此后就被称作“娘娘盆”。

一处地名,一个故事。一处地名,蕴藏着一段历史记忆,彰显着本土文化的魅力。

图源:高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