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汽车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和欧盟的“担忧”。

2023年10月,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今年3月,欧盟又发布紧急通知,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进行海关登记,未来可能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近几周来,拜登政府也开始频频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准备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国家安全风险调查。

你可能会认为,德国是汽车大国,把中国汽车压制下去符合德国车企的利益,而且中国车在海外销量最高的地方就是德国。因此,德国一定会配合欧美打击中国电车。

那你就错了,实际上德国反而是支持中国汽车的。

去年,德国总理朔尔茨曾表态:

加征关税完全是一种“保护主义做法”,而欧洲的经济模式不应当依赖或以“保护主义”为基础,而是应当想法设法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今年4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中国上海发表公开讲话,强调:

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
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展开开放、公平的竞争。当年日本和韩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民众曾担心日韩汽车将征服欧洲市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德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3日也公开发文,反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称这可能引发贸易战,并威胁德国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你或许会有疑问,一个依赖汽车业的德国,为何反而支持中国汽车?

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德国虽是目前中国电车的最大海外销售市场,但也就卖了区区7万辆而已,远低于德国车在中国的销量。

中国车在德国的销量只有本身总销量的零头,而德国车在中国的销量却高达其全球销量的30%-40%。

反复权衡利弊后,德国决定反对欧盟对中国电车进行反倾销调查。

德国经济部长甚至表示,欧盟对中国电车展开调查的决定是法国强烈推动的,因为法国车在中国的销量远低于德国,不仅撇清德国责任还顺便踩了法国一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中德在对方市场的销量差是德国宣布欢迎中国电车的最直接原因,欧盟的限制性政策一旦引发中国的关税反制行动,对德国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中国受到的损伤。

2.德国看不到掐灭中国汽车的希望。

如果说欧美打击中国汽车,就能将中国汽车扼杀在萌芽状态,那德国或许会冒着风险,拥护欧美的打击政策。

然而现实却是,仅凭中国自己的市场就足以支撑起中国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打击中国汽车根本就毫无意义。

3.德国车企的竞争对手不只中国一家,与其和气势如虹的中国汽车死磕,不如先灭掉其他竞争对手,再徐徐图之。

中国汽车崛起不仅不代表德国汽车会完蛋,反而能帮助德国车企更赚钱,只要应对方式稍微改一下就可以了。

中国电车的强大是依托高度发达的供应链,而中国的供应链是面向全球的,并不是只供应给中国车

中国造的智驾系统、电池和其他电车零部件不仅先进还很便宜,其他中国电车能采购,德国车企同样也可以采购。

小米依托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尚且能搓出一辆性能上完爆欧美车的新能源汽车,奥迪、奔驰等德国知名车企的设计能力难道还不如刚入行的小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选择依托中国的汽车供应链,那德国车在新能源领域目前的所有劣势,都能瞬间变成优势,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强国。

这么做确实会让中国的汽车供应链变得更加强大,导致中国车更加无敌,但至少德国汽车自己活下去没有任何问题,和中国车一起瓜分全球市场不香吗?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这个其实是阳谋,德国越是重视自身利益,越是只能按照中国希望的方向去选择,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实现这个阳谋是因为中国科技的先进,咱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方位的碾压了欧美,才让这种阳谋得以实现。本质上这不是谋略的力量,而是科技的力量,德国无法拒绝的其实是先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