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医学科高伟教授团队牵头,与南京医科大学鲁翔教授合作,在肌肉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国际肌肉减少症-恶病质-消耗性疾病学会(SCWD)会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中科院一区)发表了题为“DNA methy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function-related secretary factors identifies FGF2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sarcopenia”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老年人外周血中较低的肌肉功能相关分泌因子FGF2甲基化水平与肌少症(Sarcopenia)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增加相关,表明外周血FGF2甲基化可作为筛查和评估肌少症的生物标志物,为肌少症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重要价值。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医学科高伟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研究生李嘉雯、林玉双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征楷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肌少症是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同时伴随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的一种老年综合征。肌少症的患病率在60岁至70岁的老年人中为5%~13%,在八旬老人中,其患病率甚至可能增加到约50%。目前已经证实,肌少症与跌倒、骨折、低生活质量、身体残疾和高死亡风险有关。因此,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已逐渐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迄今为止,肌少症的诊断是基于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的检测。然而,由于检查成本相对较高且复杂,肌少症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限制,因此,亟需有效的、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来筛查肌少症。高伟教授团队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卫健委老年健康科研项目重点项目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个肌少症专病库,开展了老年人肌少症危险因素筛查、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及预后评估立体防控体系的系列研究。目前已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10余篇,撰写专著《健康长寿 “肌”不可失》。本研究重点关注了肌少症患者外周血中与肌肉功能相关分泌因子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及其作为肌少症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在临床价值。

本研究首先在100例老年人(50例肌少症患者和50例非肌少症患者)中通过DNA甲基化组学筛选了27个肌肉功能相关分泌因子的1149个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发现了17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和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进一步分别在城市老年人群和农村老年人群(共1029人)中验证发现,较低的肌肉功能相关分泌因子FGF2_30位点甲基化水平与肌少症的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增加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究流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肌肉功能相关因子DNA甲基化组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GF2_30位点DNA甲基化水平与肌少症相关性

本研究创新性地发现了肌少症人群FGF2_30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非肌少症人群,并随着肌少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是老年人肌少症发病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这表明FGF2_30甲基化水平可作为筛查和评估老年人肌少症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将有望为老年肌少症的筛查和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编辑王倩 编审程守勤)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jcsm.13472

通讯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防治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衰老相关疾病,尤其关注心血管疾病和肌少症的临床及分子机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研究类)一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三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入选全国老年医学领域专家学术影响力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