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 ) 将小城镇的成长主要归于与生产有关的供给因素。 该理论认为, 小城镇的经 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所掌握的初始资源储备以及在更广泛的国家经济范围内对各种可移动要素 的吸引能力。

A. 经济增长理论

B. 需求指向型理论

C. 供给基础型理论

D. 增长极理论

完整答案来源:https://dianda.wangkebaohe.com/910/

题目2:一个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 而且其内部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利用的小城镇的经济增长潜 力, 有赖于小城镇位置上的有利条件, 有赖于它对人力、 管理、 投资和专业服务的相对吸引 力。 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为 ( )。

A. “循环和累积的因果关系” 理论

B. 经济增长理论

C. 供给基础型理论

D. 增长极理论

题目3:() 是决定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力量, 是小城镇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力

A. 比较利益

B. 第二产业

C. 聚集经济

D. 第三产业

题目4:政策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包括 ( )。

A. 政策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

B. 政策影响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

C. 政策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及具体发展计划的制定

D. 政策影响小城镇社会形态的建成

题目5: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以 ( ) 为生产单位, 以分散的自然村落为基础, 因而处处分割, 与生产和生活并无有机联系, 人们依靠传统的种族意识和习惯封闭的聚集方式联结在一起。

A. 个体

B. 单家独户

C. 村集体

D. 生产小组

题目6: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中, 政策动力分为 ( ) 三个层次

A. 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专项政策、 地方性政策

B. 国家宏观政策、 土地专项政策、 地方经济性政策

C. 国家宏观政策、 产业专项政策、 地方性政策

D. 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专项政策、 地方经济性政策

题目7:总体规划的期限是指完全实现总体规划方案所需要的年限, 其期限的确定应与当地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所规定的期限相一致, 一般为 ( )

A. 5 ~ 10 年

B. 10 ~ 20 年

C. 10 ~ 15 年

D. 15 ~ 20 年

题目8:下列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建设规划依据的是 ( )

A.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小城镇总体规划

C.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计划

D. 当地群众及乡 (镇) 政府官员对本乡 (镇)、 村镇建设发展的设想

题目9: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成果不包括 ( )

A. 镇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B. 小城镇区位图

C. 镇域城镇体系图

D. 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题目10:( ) 主要是绘制镇域用地范围内,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公共 建筑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 河流湖泊用地、 公共绿地、 农业用地的位置等。

A. 镇域现状图

B. 镇域体系规划图

C. 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D. 镇域位置图

题目11:镇区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

A. 5 ~ 10 年

B. 3 ~ 5 年

C. 10 ~ 15 年

D. 1 ~ 3 年

题目12: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的规定分为 ( ) 级

A. 3

B. 4

C. 5

D. 6

题目13:镇区用地按照综合分析的优劣条件通常分为 ( ) 三类

A. 适宜修建的用地、 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不宜修建的用地

B. 适宜修建的用地、 有条件建设的用地、 禁止建设的用地

C. 优质建设用地、 普通建设用地、 劣质建设用地

D.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题目14:镇区用地的选择和布局包括 ( )

A. 原址新建、 扩建和新址选建

B. 原址拆迁、 再建和新址选建

C. 原址改建、 扩建和新址选建

D. 原址改建、 选建和新址扩建

题目15:( ) 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 场地、 绿化等用地, 不 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 6 m 的道路用地。

A. 镇区小区用地

B. 镇区公共用地

C. 镇区商服用地

D. 镇区居住用地

题目16: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不受到 ( ) 因素的影响。

A. 镇区规模

B. 镇区性质

C. 自然条件

D. 区位条件

题目17:按照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规定, 对于中心镇的镇区, 居住用地占镇区 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 )

A. 28% ~ 38%

B. 18% ~ 28%

C. 33% ~ 43%

D. 23% ~ 33%

题目18:按照镇土地利用布局的整体要求, 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 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 规划, 通常有 ( ) 三种布局形式

A. 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B. 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轴向布置方式

C.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轴向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D. 集中布置方式、 相对分散布置方式、 网络状布置方式

题目19:依据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2007), 中心镇镇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往往占镇区总 建设用地的 ( )。

A. 10% ~ 18%

B. 20% ~ 28%

C. 12% ~ 20%

D. 22% ~ 30%

题目20:镇区的道路交通分为 ( ) 四个等级

A. 快速路、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B.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巷路

C. 环城路、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D. 主干路、 干路、 支路、 小路

题目21:经济学中有关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被归结为 ( ), 这些理论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 度, 阐述了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A. 供给基础型理论

B. 经济增长理论

C. 需求指向型理论

D. 增长极理论

题目22:以下选项中, 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 ( )

A. 对资源的吸引力

B. 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C. 农民的需求驱动

D. 政府的需求驱动

题目23:农业对于小城镇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 ( ) 来实现

A. 食物贡献

B. 原料贡献

C. 劳动贡献

D. 土地贡献

题目24:区位对小城镇经济发展及其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

A. 区位的地理位置因素决定的便利程度决定了其与外界经济往来的可能性

B. 区位的市场环境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外向型经济或内向型经济的形成

C. 小城镇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区位关系影响着其受外来经济辐射的强弱程度, 进而影 响着其对开放经济的依赖度

D. 区位会影响资源和政策两个因素

题目25:镇区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 ( )

A. 人均建设用地

B. 建设用地容积率

C. 建设用地比例

D. 建设用地选择

题目26: A - 劳动密集型; B - 聚集经济; C - 回波效应; D - 扩散效应; E - 镇区总体规划;F - 区位; G - 战略性规划; H - 工业化; I - 允许建设区; J - 适宜修建1.所谓的 1 是指扩张中的小城镇需要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 同时也需要更 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 因而能刺激邻近地区生产的发展。2.所谓的 2 是指劳动力、 资金和其他资源被吸收进大的城市中心或中心集镇, 同 时使次一级的城市或集镇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的供应, 大城市的产品进入这些次级市场, 又 会使本地工业衰退。3.乡镇企业大多是 3 企业, 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 机会, 在促进人口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4. 4 促进小城镇建设, 是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工业经济取代农 业经济而占据经济结构主导地位, 因而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5. 5 又称聚集经济利益、 聚集经济效益, 通常是指因企业、 居民的空间集中而产 生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6. 6 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性和通达性, 也就是交通要素相对于其他 地区的优越度。7.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 7 , 是站在镇域范围内最高的位置上对经济、 社会、 环境 的发展所进行的全局性和提纲性的谋划。8. 8 是根据镇域总体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 通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 和土地关系, 来指导详细规划和镇区的建设。9. 9 的用地是指地形平坦、 规整, 坡度适宜, 地质良好, 地基承载力在 0???? 15 MPa 以上, 没有被 20 ~ 50 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的土地。10. 10 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 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 工矿、 村 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 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整答案来源:https://dianda.wangkebaohe.com/9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