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与朝鲜缔结了深厚的友谊,两国如亲兄弟般亲密无间。

然而1965年,双方关系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甚至一度剑拔弩张。

危机关头,周总理毅然赴朝,以睿智外交化解了这场危机。

那么,当年为何中朝关系会急剧恶化?在兵戎相见之际,周总理又是如何巧妙斡旋,让两国重归于好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中朝两国很快缔结了深厚牢固的军事同盟关系。

随后,双方携手并进,在朝鲜战争中大获全胜,双边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数年后,这份亲密的友谊却陡然出现裂痕,甚至一度险些走向兵戎相见的局面。

而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源,与中苏的关系破灭密不可分。

1969年3月,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边境冲突。

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国最终击退了苏联的入侵,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事后,苏联指示朝鲜向我国施加压力,随后朝鲜不惜冒着与韩国开战的风险,调动了大批军队部署在鸭绿江沿线,准备随时向我国发动攻击!

为此,朝鲜甚至停止使用当年我国援建的所有政府设施,并公开指责称:我国在珍宝岛冲突中负有主要责任,以向苏联表明立场。

即便在如此剑拔弩张、局势一度十分紧张的时候,我国领导人依没有与朝鲜为敌的打算。

毛主席清楚地认识到,中朝两国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利益纽带,他不希望看到两国陷入全面对抗。

在这危机关头,毛主席一直在积极寻找缓解两国矛盾的机会和方法。

当年10月1日,正值新中国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主动邀请朝鲜代表出席这次盛会。

这是我国释放出的一个重要信号,表明我国领导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分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邀请电报后,朝鲜方面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这一邀请。

尽管金日成当时并不在首都平壤,但他还是迅速表示了赞同,并派出了心腹崔庸健代表朝鲜出席我国的国庆庆典。

之后,周总理不仅亲自前往北京机场迎接崔庸健,还与毛主席和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进行了亲切的会谈。

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中朝两国应该携手维护好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为中朝关系的缓和铺平了道路。

随后不久,周总理又亲自赴朝访问,经过机智的外交斡旋,最终促使双方重归于好。

1970年4月5日上午11时,周总理顺利抵达平壤。

随后,他先后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朝鲜人民军烈士,及苏联红军阵亡飞行员敬献花圈,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怀念。

此次访问,周总理还特意携带了一公斤优质的沙窝萝卜,馈赠予金日成主席。

到了下午,周总理同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会谈。

周总理热情友好的讲话,大大加深了朝鲜党和人民对我国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两国的传统友谊。

最终,双方决定团结一致,在对外关系上朝鲜有了重大转变,更加注重改善同我国的关系。

周总理的此次访问,可以说是中朝关系重新发展的转机,之后双边关系逐步回暖,最终达到正常化。

之后,为了纪念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金日成还指示建立了一尊周总理的铜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铜像坐落于咸兴市兴南化肥厂的中央广场,被高大的厂房和生产设备环绕,却显得格外整洁优雅。

在松树林的衬托下,铜像中的周总理身着大衣,神情亲和,左手握着讲稿,右手挥动致意,英姿飒爽。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朝鲜唯一为外国领导人树立的铜像,充分彰显了朝鲜人民对周总理深厚的敬重。

每逢周总理诞辰纪念日,我国驻朝鲜外交官员、当地官员及广大群众都会聚集在铜像前,共同缅怀周总理,追忆他为中朝友好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当地居民还表示,他们自小就知晓周总理与金日成主席的深厚友谊,对周总理印象深刻,视其为最受敬佩的外国领导人之一。

那么,中朝两国的关系此前又是如何逐步恶化的呢?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迎来了新的领导人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任职后,立即发起了“去斯大林化”运动,试图颠覆斯大林时期的统治方式,推动苏联走向改革。

作为苏联在东亚的盟友,朝鲜自然也受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赫鲁晓夫认为,朝鲜应该效仿苏联的改革走向,向更加民主自由的方向转型。

事实上,如果朝鲜能够跟随苏联的改革步伐,无疑也会大大增强赫鲁晓夫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为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提出了自己的“主体思想”,他并不赞同赫鲁晓夫的改革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苏联的交涉中,金日成表示,现已有的“主体思想”,才是朝鲜革命的根本指导方针。

对于朝鲜的内政,赫鲁晓夫无法干涉,对此他感到很是无奈。

然而,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开始在两国边境部署大量的军事力量,频繁制造边境冲突。

到1964年,苏联在经历了一次政变之后,赫鲁晓夫被迫退下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勃列日涅夫。

他上台后,逐渐采取了更加保守的路线。

此外,勃列日涅夫还主张实行有限主权论,坚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

他还意识到,通过加大对朝鲜的支持力度,可以削弱我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影响力,从而增强苏联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于是,苏联随即不仅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还承诺会加强对其的军事支持。

这使得一直有统一朝鲜半岛愿望的金日成,进一步向亲苏立场倾斜,成为了苏联在东亚地区的重要盟友。

但朝鲜对我国的依赖和友谊也逐步削弱,并且开始对我国表现出了诸多不满。

1968年,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变得更加强硬。

1月21日,朝鲜派遣武装部队跨越军事分界线渗透进入韩国,企图暗杀韩国总统朴正熙,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朝韩局势因此严重恶化,双方在三八线上爆发了多次军事冲突,导致大量伤亡。

同年,朝鲜邀请我国参加其国庆庆典,但我国以拒绝邀请,表达了对朝鲜背信弃义行为的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朝两国的关系逐步恶化,直至后来朝鲜甚至在鸭绿江一带布置兵力!

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大国家,中苏的“蜜月期”为何会最终走向尽头?

1958年4月,中苏两国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当时,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我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了一项令人不安的建议。

马利诺夫斯基建议,中苏两国共同出资,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一座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台,以及一支苏联控制的远程海军舰队。

他表示,这样做可以加强中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合作与联系。

这一提议,显然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侵犯,随即引发了我国领导人的高度警惕。

毛主席亲自批示,同意建设长波电台,但费用必须全部由中国承担,并且电台的所有权必须归属中国。

至于建立联合舰队的建议,毛主席则坚决拒绝。

在我国的强烈反对下,苏联并未放弃这一计划。

相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再次找到毛主席,希望能说服他同意这一提议。

毛主席则明确表示,如果苏联坚持在中国建立联合舰队,中国绝对不会同意!

但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并未打算就此放弃,反而决定亲自前往北京,试图向毛主席解释。

同年7月31日,赫鲁晓夫乘坐专机抵达北京。毛主席、周总理等高级领导人纷纷前往机场迎接。

随后,双方在中南海举行了一场紧张的会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会谈中,毛主席直接向赫鲁晓夫提出质问,询问苏联方面提出在中国建立联合舰队的真实意图。

对此,赫鲁晓夫则试图以各种理由进行辩护,这个提议并非要控制中国海军。

毛主席丝毫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中国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设立军事基地,这是中国的原则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面对毛主席的强硬立场,赫鲁晓夫几次试图辩解,但都遭到了毛主席的驳斥。

最终,赫鲁晓夫无法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得不宣布放弃这一建议。

但此事引发了苏联的强烈不满,严重加剧了中苏两国的矛盾。

此后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对金门进行了炮击,引发了第二次台海危机。

这一行动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美国迅速调动舰队前往台湾海峡,采取军事部署。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赫鲁晓夫表面上表态支持我国,称若美国对中国进行侵犯,就等同于对苏联的侵犯。

但实际上,赫鲁晓夫对我国的举动感到十分不满。

之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削弱我国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地位,这使得中苏两国关系开始一路下滑。

其间,赫鲁晓夫甚至以苏美正在讨论禁止核试验条约为由,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回派驻我国的大量苏联专家,并停止了对我国的诸多援助。

此后,苏联还开始拉拢朝鲜等东南亚国家,企图在外交上孤立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刺激了我国领导人,两国关系最终走向了彻底破裂。

新中国成立后,中朝两国关系的波澜起伏,蕴含着在冷战格局下两国艰辛的历史交织。

然而,在剑拔弩张的危机关头,周总理以智慧外交化解了两国矛盾,使中朝关系重回正轨。

这不仅彰显了我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也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纽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中朝的友谊却历久弥新。

铜像上周总理亲和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见证着两国人民世代相亲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