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是战国初期最精锐的部队。

魏武卒的参与下,当时的魏国,向西差点灭了秦,向东破齐,在中间击败韩赵联军,可说是无敌于天下。

但是,在短暂的辉煌后,魏武卒却迅速沉沦了。

他们不但没有再继续通过胜利使魏国振兴,反而成了“危国之兵”,被认为是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这是怎么回事呢?

魏武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武卒,是军事家吴起在守河西时组建起来的。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要成为魏武卒的一员,需要能够披着三重甲,能操十二石弩,手执长戟,悬利剑,背着大橹,带着三日之粮,半天急行军百里。

一旦被选中,立刻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给予良田美宅。

可以说,魏武卒,就是以优厚待遇,将优秀兵源组织起来,组成一支精锐之师!

很快,这支精锐之师就以无敌于天下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赫赫战功

许多资料将吴起在魏国的战功皆归于魏武卒,这似乎是不正确的。

毕竟,吴起是在担任西河郡守时才改革兵制,创立了“武卒制”,组建魏武卒,而在此之前,吴起已经立下许多战功。

所以,魏武卒的表现,最早还得从吴起主持河西军政开始。

前389年,秦惠公发兵50万,攻打阴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率领5万新生的魏武卒,加上车百乘、骑三千,以一敌十,大破秦军!

此后,吴起又率此军,东向与齐国作战,并杀齐军三万,一举攻破齐长城,打服了齐国

随后,吴起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但是,魏武卒仍然有着惊人的表现。

公叔座率领魏武卒,大败韩赵联军。

庞涓率领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

当时的魏武卒,可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沉沦

但是,短暂的辉煌过后,是漫长的暗淡。

庞涓率领魏武卒攻破邯郸,是魏武卒最后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在孙膑的谋划下,齐军连续重创魏军,魏武卒元气大伤!

魏惠王重建魏武卒,颇有振作之意。

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魏武卒再难续辉煌。

伊阙之战,在白起的指挥下,韩魏联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此后,魏武卒的名号,很长没有人提起了。

再次提起魏武卒,是在荀子的时代。

而在荀子口中,曾经威风八面的魏武卒,已成了“危国之兵”,是魏国不能振作的重要原因了!

怎么会这样呢?

战国初期魏武卒强悍的原因

战国初期,魏武卒强悍,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特殊的历史转型期,使激励有了充分的空间。

春秋后期开始,井田制瓦解,但新的经济结构尚在形成中,也就是旧的没有全去,新的还没建立好的过渡期。

一方面,已经有一些过去政治、经济地位低下的人恢复自由身,获得耕地,成了“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自耕农,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日子。

另一方面,依然有许多人仍然没有获得人身自由。

而建立军功,是底层人获得人身自由,甚至获得更高经济、政治地位,跻身社会上层的主要途径。

因此,“复其户”,在当时是人们的普遍梦想,也是建功立业的动力!

同时,铁器的推广,则使国家可以在“复其户”之外,还能提供诱人的经济激励!

“铁耕”的推广,使得“深耕易缛”成了可能,许多过去不具备耕种条件的荒地有了开垦的可能。

如此,国家有了广大地区,可以用来激励军功!

这种情况下,“复其户”、“利其田宅”,成为魏国人的梦想,是当时比什么都要香的激励!

投简历的人多了,挑选的面也就多了,选出精锐的标准自然也就高了,部队也就强了!

2、魏国强盛的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使魏武卒有了充分的基础。

我们看魏武卒挑选时的条件,就知道,那一身行头,啥装备都有,得不少钱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时魏国强盛的国力,能够负担起这样的行头,能够提供给充足的后勤保障!

这就使魏武卒有了充足的经济基础。

同时,魏国当时发展势头良好,在各条战线接连取胜!

如此,一方面,打下来的土地,又可以成为魏武卒的激励物质。

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胜利中,大批有着充分经验的老兵,可以成为挑选武卒的兵源!

良性循环!

3、先发优势:军事创新的“代差”

而魏武卒的创建,本身就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车战是主流。

春秋后期开始,步兵的比重开始迅速增加,但是,在作战中,比例逐渐庞大的步兵,依然只是充当战车的辅助,在战术上居于从属地位。

当然,当时也已经有了一些毁车为步的事情,但是,那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临时让车兵下车,并没有专门发展步兵的战术、装备体系。

而且,当时的步兵大多是地位低下者充当,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也没有适于步战的装备。

春秋晚期,东南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吴、越,屡屡击败强大的齐、晋,已经展现出步兵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吴起创建“武卒制”,则是一次真正的,确立步兵地位的革命!

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资料,列出“魏武卒”领先于传统部队之处。

(1)、3倍于敌的机动力。

魏武卒,在挑选时,就要求半日行百里,而且是在全副武装的“重行”!

而当时,车兵的行军标准,半日不过30里。

既然其他诸侯的步兵是战车的辅助,自然也是跟着车兵的步伐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袭击、争夺地利、追击等各个方面,魏武卒拥有3倍于敌的机动力!

(2)、绝对优势的远射能力。

魏武卒披着三重甲,基本上能够抵挡大部分的箭伤。

而在对射时,12石弩,远比对手射程远,可以更早发起攻击。

何况,车兵目标大,无论是射中战马还是车上驾驶员,都可以使战车丧失战斗力,从而使敌人失去战术基础。

而50支矢,也能保障其火力的持续性(现代步兵携带的弹药基数为100-150发)。

所以,在远射时,魏武卒可以迅速瘫痪其车兵,破坏其战术基础,并通过持续射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3)、近战。

魏武卒本就是精挑细选的健硕之人,战斗力强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吴起的专门训练下,组成专门的步兵阵型,进行集团抗击或集团冲击。

这样的方式,即便是春秋末期步兵战术领先于中原的吴、越都不具备!

所以,当时的中原诸侯列强,恐怕很难扛得住这样的集团冲击!

总之,由于率先进行军事变革,当时魏武卒是有代差优势的!

4、名将加持。

此外,当时的魏武卒,统帅是吴起这样的天才!

在没有组建魏武卒时,吴起就战无不胜了。

带上魏武卒,吴起当然更是如虎添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起之后,庞涓也算是一时名将!

名将+精兵,谁能抵挡呢?

失名将统驭,指挥能力下降

对魏武卒来说,首先失去的,就是名将。

吴起受谗,离开了魏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没有了正确的指挥,再好的军队,也会被带到沟里去!

此后,魏军的指挥能力急剧下降!

而魏武卒遭受两次致命打击,也都是指挥能力不如对手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在庞涓的带领下,魏军被孙膑用同样的方法耍了两次,最后惨败,元气大伤!

伊阙之战,在白起杀神的指挥下,魏军崩溃,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

曾经在吴起带领下战无不胜的魏军,接连被孙膑、白起这样的对手重创,实在是讽刺!

而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更是失去了早期用人不拘一格的风格,贵族政治抬头,所用的将领素质进一步下滑,不但无法与吴起相提并论,比当年庞涓也相去甚远!

没有了高手指挥,武卒即便勇猛,又能如何呢?

恶性循环

连续遭遇失败,损兵折将,带来了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量有经验的老兵战死,使“魏武卒”的选择面大为减少。

战国时的募兵,无论齐技击、魏武卒,还是秦锐士,都是在征兵的基础上进行精选的。

我们看魏武卒的选择标准就知道:除了少数所谓天生神力者,要在所有标准都达标,大多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军事训练的老兵。

而连续遭遇歼灭性损失,大量老兵损失,使魏武卒要愈合伤口,恢复到曾经的战斗力,难度是极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魏国地处四战之地,你不去打别人别人就来打你,征战不休,没有条件慢慢愈合。

如此,因为打败仗而战斗力下降,因为战斗力下降而接着打败仗····恶性循环开始,魏武卒也无重振之理了!

后发优势的对手

同时,随着其他对手依次变法,依次进行军事改革,魏武卒的先发优势也丧失了。

尤其是秦国变法后,组建的秦锐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魏国待过很长时间的商鞅,了解魏武卒的情况,借鉴魏武卒的经验,组建秦锐士。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由于在组建、激励等方面站在魏武卒的肩膀上,因此,秦锐士反而有了后发优势。

更严重的是:随着军事革命的持续发展,魏武卒这种单纯依靠步兵的思想也“过时”了。

军事革命持续:单纯步兵集团已不再“吃香”

列国的军事革命,并没有因为魏武卒的问题而停滞下来。

战国中后期,军事革命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带来的骑兵革命。

最晚从商代开始,我国已经出现了骑兵。

但是,直到战国初期,骑兵的数量都不大,都尚没有发展成一支独立战略力量,不具备决定性。

从赵武灵王的改革开始,列国纷纷开始重视骑兵建设。

如此,秦、赵、楚,皆“骑万匹”;燕“骑六千匹”···

随着骑兵的大量使用,“魏武卒”那“日中百里”就显得不够看了。

而各军更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迂回、穿插,魏武卒那种立足于“阵而后战”的作战方式反而显得呆板被动了!

其次,白起、李牧对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战国后期,白起、李牧等名将,更是将车、骑、步多兵种协同作战进一步大踏步发展!

李牧在雁门,以车、骑、步协同,大破匈奴军。

白起则在长平,以骑兵袭赵国后方;以车兵穿插、建立围困阵地;以步兵为后盾,合围、歼灭了赵军主力!

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一日千里,迅猛发展,当年的改革“先驱”魏武卒···已经成了“先烈”。

魏王的邯郸学步,使魏武卒成为“危国之兵”。

而魏国统治者,似乎沉湎于过去的荣光,仍然想要重建魏武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惠王时期开始,魏国加大了魏武卒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战国中期,魏武卒的规模达到了二十万。(《战国策.魏一》)

这完全是邯郸学步,不合时宜呀!

姑且不说军事革命日新月异,过去的“先进”已经“过时”了。

况且,和吴起建魏武卒时相比,这种重建,毫无疑问是邯郸学步!

当初,吴起守河西时,河西为秦魏争夺之地。

当时,魏迁徙了河西地区许多人口走,河西之地人口不多,土地是“增量”。

这种情况下,吴起以土地为激励,既能激励,也能开荒,是军事、经济的同时发展,相得益彰!

何况,以当时魏国的形势和吴起的用兵之能,魏国仍然可以开疆拓土,土地的“增量”空间也很大!

再者,当时,吴起建魏武卒,规模为5万左右,即便重赏激励,所占用的资源仍然是魏国可以轻松承担的!

然而,到战国中期以后,魏国不但再难开疆拓土,反而丢掉了大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土地,就只剩下“存量市场”了。

这种情况下,再照搬吴起的方法,每招募一武卒,就分配良田美宅,免除赋税徭役,这是破坏自己的税收基础,损坏自己的财力,杀鸡取卵!

何况,你魏国把规模扩大到20万,素质能够保证吗?

因此,魏武卒虽在,但已不复当年之勇!

更严重的是:随着魏武卒规模的扩大,魏武卒占用了大量的优质土地,且不需缴纳赋税,从而使魏国的财政进一步紧张。

由此,魏之武卒,也就成了荀子所说的“危国之兵”!

荀子说魏之武卒是危国之兵时,是在评价秦齐魏的军事制度,认为魏国的武卒制不具备可持续性。

确实如此,吴起建“武卒制”,是从他当时面临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既然如此,随着形势的发展,就应当做出进一步优化、调整。

后世魏国统治者不考虑现实,一味发展魏武卒制,企图恢复过去的荣光,自然是不合时宜的!

魏武卒,是战国初期,吴起改革兵制的产物,可以看成是战国初期魏国变法的一部分。

魏国率先变法带来的国力优势,吴起史诗级的军政才能,使魏武卒充分发挥其先发优势,横行天下,所向无敌。

但是,随着列国纷纷变法,改革军事制度,持续进行军事变革,魏武卒由改革“先驱”变成“先烈”,失去了相对优势;而名将离去,魏国国力的衰落,又使魏武卒的战斗力也不可避免的下滑···

如此,曾经横行天下的魏武卒,自然也就辉煌不再了。

后世魏国统治者不能深刻洞察魏国霸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也不能洞察“武卒制”不可持续之处,在不作优化、调整的情况下,一味推广武卒制,扩大武卒规模,使原本应该强国强军的魏武卒不但不能建功立业,反而成为国家沉重负担,其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