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泰戈尔访问法源寺100周年、法舫法师诞辰120周年,甲辰清明日,仿迦梨陀娑[1]《云使》篇名有作,空山能仁写于法源古刹中国佛学院并注)
法源寺“松竹梅三友图”
一
你从恒河下游[2]走来
风尘仆仆
加尔各答的诗人
带着圣哲牟尼故乡的朝露
还有摩羯陀[3]泥土的芬芳
我从汉江之滨赶来[4]
披星戴月
沿着春风留下的信标
赴你一面之约[5]
武昌佛学院潮音茅蓬旧址
二
我侍立在潮音茅庐[6]
你们在谐奏[7]什么?我的导师
一位浅吟低唱
宛若千里之外
悯忠阁暮祇园堂前[8]
草尖晶莹的清殇满园幽香
一位梵音嘹亮
势如澎湃的钱塘[9]
惊涛拍岸波澜回寰
此刻
二哲并坐[10]万籁寂然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
三
放下简朴的行囊
经行[11]在吉檀迦利的国际大学[12]
山林鸟兽欢歌宝树成行
曾有一位唐僧
求法辗转 翻梵为汉
如今你誓愿
重建译场还汉成梵[13]
云山苍苍河海涟涟
我跟随你的脚步
栖居中国学院[14]
仿佛清晨 鹿野苑[15]
法舫法师自题相
四
今天,我将长眠于此
美丽的狮子国[16]啊
请让我再鸣一次楞伽岛[17]畔的法螺
请让我再睹一眼印度洋上的飞鸟[18]
请让我再沐一回无畏山[19]顶的和风
请让我魂归故乡
那里漫天香雪绽放[20]
那是我的净土
一切开始的地方
你们称我磔柱[21]
问我来自何邦
我的名字
法舫
(作者能仁,笔名空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佛学院佛教史专业博士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五台山东方佛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九华山阳明书院特约研究员、河北省法舫文化研究会学术指导、龙溪琴社筹创发起人之一)
[1] 迦梨陀娑,印度古代剧作家、诗人,约活动于3-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代表作有抒情长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沙恭达罗》等。
[2]泰戈尔(1861—1941)出生于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该城位于印度东部恒河三角洲地区,恒河支流胡格利河东岸。
[3]摩揭陀,佛世印度四大国之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均在摩揭陀国。不同王朝统治下,以摩揭陀为核心区域的政权会扩张为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帝国。
[4]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汇经湖北武汉。1924年4月26日,泰戈尔访问北京法源寺,出家于此的法舫法师(1904-1951)参与接待,时年二十,正为太虚大师(1890-1947)湖北武昌佛学院首届学生。5月25日,泰戈尔莅湖北,至武昌佛学院,会晤太虚大师,“法舫很可能是受道阶(1866-1932)或太虚法师二人委派,接待陪同泰戈尔从北京到武昌的佛教界代表(之一)”。(苏云萍:《泰戈尔、法舫与北京法源寺》,《法音》2019年第4期。)
[5]歌手朴树曾以泰戈尔《飞鸟集·生如夏花》意,创作同名歌曲《生如夏花》,其中有词“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
[6]潮音茅蓬,初名潮音草舍,1935年由李基鸿居士于原湖北武昌佛学院内建成,为太虚大师往返弘法于武汉时驻锡之所,今存旧址并太虚大师舍利塔。
[7] 1924年5月25日,泰戈尔访武汉,太虚法师约请泰戈尔于武昌佛学院畅谈佛法,参观佛学院。(孙宜学:《佛国诗圣不谈佛——太虚法师、“佛化新青年”与泰戈尔》,《书屋》, 2017年第2期。)
[8]悯忠阁、祇园堂皆法源寺殿堂。1924年4月26日,泰戈尔流连法源寺,留宿寺中,夜间于丁香花下作诗一首。
[9] 太虚大师出生于浙江海宁,据其《自传》,少时曾在钱塘江边生活、学习,常看江潮涨落,第一次看见江水连天时,“心灵大为震荡”。
[10] 此取《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与多宝佛“二佛并坐”说法之意。
[11] 经行,即行禅。法舫法师于1940年由缅甸仰光转道印度,随后进入泰戈尔印度国际大学研习英文、梵文、巴利文,同时被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推荐为中国学院教授。
[12] 1913年,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这部先用孟加拉语创作又自译为英文的诗集,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1年,泰戈尔于加尔各答城郊寂乡创立国际大学(Visva Bharati),校训引自古印度《吠陀经》格言“世界相会于同一个鸟巢”(Yatra Viśvam Bhavatyekanidai)。
[13] 1937年,中国学院于印度国际大学内落成开幕,为国际大学中最大之建筑,內藏中国赠送的大量图书及佛教藏经。法舫法师称,泰戈尔创办中国学院最大的目的是 “想使印度学生研究中国文,然后把他们已经失去的宝贵的佛典重兴(翻译成印文)取回”。(梁建楼《浅谈法舫对印中文化的传播与印中文明交流的未来前景》,2018年9月,印度国际大学“新时代中印文明交流国际座谈会”论文。)
[14] 从1941至1947年,法舫法师以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为立足点,积极进行南亚、南洋一带的海外弘化。
[15] 1944年,法舫与白慧(1919-2014)曾担任印度鹿野苑佛学院中国语文部教授。
[16]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古称“狮子国”。
[17]楞伽岛即锡兰岛(即今斯里兰卡)本名,传为释迦牟尼佛说《楞伽经》之地。《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狮子)国东南隅有楞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楞伽经》。”
[18]兼取泰戈尔《飞鸟集》意。
[19]《法显传》载:“王于城北迹上起大塔,高四十丈,金银庄挍,众宝合成。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起一佛殿,金银刻镂,悉以众宝。中有一青玉像,高三丈许,通身七宝焰光,威相严显。”无畏山寺派曾接受和宣扬大乘方广部思想。5世纪初,东晋高僧法显(约667-422)在斯里兰卡修学,住此寺,见商人供玉佛的汉地白绢扇,思念故土,潸然泪下。
[20]法源寺丁香号称“香雪海”,已有百年历史,为旧时京城“四大花事”之一。
[21] 1943年之后,法舫法师弘法重心逐渐由印度国际大学转向斯里兰卡,参与了创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担任锡兰大学“大乘佛学”及“中国佛学”教授。1951年,法舫法师在斯里兰卡圆寂,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会刊第三期上,称他为世佛联的“磔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