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逝世。

一位74岁高龄的开国元勋闻讯,失声痛哭,久久不能平静。

这位开国元勋,便是谭震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震林素来以“个性鲜明”闻名,他一生嫉恶如仇,快言快语,敢说敢做,人送称号“谭大炮”,毛主席则又叫他“谭老板”。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谭震林便同毛主席并肩战斗,荣辱与共,历经井冈山峥嵘岁月,后来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离开毛主席身边,在外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始至终,谭震林对毛主席都十分信任。

谭震林的外孙王石达后来回忆起来,外公在世时常说“毛主席比我高明!我相信他,我是经过斗争才相信他”,在政治上,外公最敬佩毛主席。

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革命处在了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党的最高会议上,毛主席一马当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不过,毛主席的这一正确论断当时却并未得到党内一些主要领导人的赞同。

而谭震林,虽未曾同毛主席谋面,却成为了毛主席这一论断的忠实拥趸者。

毛主席后来曾对谭震林说:“你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11月,时年25岁的谭震林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带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打进茶陵县城。

茶陵县就此建立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工农兵政府,而谭震林成为了这第一个红色政权的主席。

毛主席第一次见谭震林,便道:“你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谭震林,好年轻啊!”

同年年底,谭震林接受毛主席的“邀请”,上了井冈山,坚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井冈山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条道路,谭震林后来谈及,言语中满是对毛主席的敬佩,他说:

“对这一条道路,开始时我们队伍中不少同志并不理解,他们热衷于搞城市暴动,想很快夺取全国胜利。而毛主席之所以能提出这个理论,最重要的是毛主席懂中国当时的国情。”

1929年1月,毛主席和朱老总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8月,红军准备攻打闽西上杭城,谭震林担任攻城指挥部指挥员之一。

战前,谭震林在司令部召开动员大会,毛主席恰巧赶来,他不想打扰,就寻了个地方悄悄坐下来,听谭震林在前面大声讲话。

等到大会结束,谭震林才发现毛主席就坐在角落。

这时,就听见毛主席严肃道:“你刚才的讲话总体是好的,但有一句不妥。”

“哪句不妥?”谭震林忙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说,‘打下上杭城,城里什么东西都有,部队放假三天,可以上街买东西。’部队进城,纪律应该更严格。你带部队进城后就是这样干的?我带兵可从来没有这样干过。”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谭震林顿时一窘。

这件事情,给谭震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1980年,事隔51年,谭震林回忆起来,都不禁深有感触道:“毛主席是非常严格的,你一讲错一句话他都要批评的。”

这些,都令谭震林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而在此之外,军事上,谭震林最钦佩的,则另有一人。

谭震林的外孙王石达回忆说:

在军事上外公最佩服粟裕。华中野战军时,粟裕是司令员,外公是政委。在华东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时期粟裕是副司令,外公是副政委,二人配合默契。外公晚年常在我面前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号称“谭大炮”的谭震林期间也曾因不理解而将“大炮”对准粟裕,因军事指挥事宜拍了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在1947年7月,粟裕经历了一生中少有败仗。

此时3个月前,华野刚刚取得了孟良崮大捷,全歼张灵甫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上下士气大振,结果不久后就陷入一片愁苦烦躁的境地。

孟良崮之后,在南麻和临朐这两场华野内线部队转入战略进攻前夕的攻坚战中,华野遇到了国名党“狐将”胡琏率领的整编11师,战斗打得十分吃力和残酷。

华野集中内线4个主力纵队歼敌1.8万人,自身损失达到了2.1万人。

陈毅作报告直言:“7月打8仗,只有3仗打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敌军将领胡琏更扬言华野诸将均非对手。

与此同时,华野外线兵团也被撵着追,如此内外线均陷入苦战的形势,引发了陈毅、粟裕、谭震林华野三巨头的激烈争辩。

粟裕拟就南麻、临朐战役的总结报告,直言:“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

而后整篇报告中,在对战斗失利原因进行的剖析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便是“乐观”、“轻动”、“急于求战”、“急躁”、“低估敌情”等等。

而正是这篇报告,引起了谭震林的反对,谭震林认为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陈毅也认为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粟裕决定独自承担责任,自请处分。

1947年8月4日,一封以粟裕个人名义发出的检讨报告就送到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

粟裕在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战略指导错误的问题。

素来快言快语,性情耿直的谭震林因此直接给粟裕写了封长信,可谓“炮声隆隆”,直言不讳,从苏中战役开始数起,一直讲到了孟良崮战役。

而粟裕接到信,对这位相处多年的老战友,说话也少顾虑,立马洋洋洒洒回了一封信。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6日,毛主席代表中央和军委,连发两电,慰问粟裕。

同日,华东局也对粟裕的检讨报告做出回应,毫无保留地支持粟裕。

如此,从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主席的谭震林,见毛主席表扬粟裕,便不再多说,就此偃旗息鼓。

粟裕则把检讨这场战役的文稿保存下来,以此警示自己。

这件事就此翻篇,谭震林和粟裕二人,在之后的战斗中依旧是默契的老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和谭震林同为总前委5人组成员。

最终,淮海战役大胜,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极大地推动了解放战争进程。

毛主席高兴称赞:“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远在苏联的斯大林则感叹:“60万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1978年,淮海战役爆发三十周年,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决定举行纪念活动,特邀粟裕大将到现场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粟裕因为身体欠佳,未能到场,于是他委托谭震林,去一趟徐州纪念淮海战役。

作为总前委5人组之一,谭震林对当年的那场辉煌战役记忆犹新,欣然前往,不过当他见纪念馆中未曾全面介绍淮海战役主力华野战绩,更对被毛主席称赞在淮海战役中“立下第一功”的粟裕鲜少提及时,当场发了火。

在谭震林看来,“如此重要的纪念馆,未能如实记录战史,是不负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海战役纪念馆听取谭震林的批评和建议,很快进行了改正。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因病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谭震林的遗文——《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

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

如今,斯人已逝,而英灵永存,老一辈革命家们之间的真挚情谊,永远令人无限感动。

素材来源:
[1]谭特立.谭震林和毛泽东的革命情[J].文史月刊,2003,(02):4-11.
[2]黄肇嵩.毛泽东教谭震林带兵[J].福建党史月刊,2009,(21):16.
[3]胡晟盛,周锦尉.谭震林同志谈井冈山道路——访问记录[J].历史教学,1981,(12):4-6.
[4]王石达.高风亮节,千古一将——缅怀粟裕大将军诞辰110周年
[5]少华.非攻:粟裕与陈毅(之十一)[J].党史文苑,2015,(21):27-35.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