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嘉禾 编|顾柠

农银理财、建信理财这两位'难兄难弟'2023净利润惨遭腰斩。

经历了2022年末的“赎回潮”,2023年银行理财市场逐步修复回暖。不过,在规模上还是有所收窄。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较2022年末减少3.07%。

整体上看,处在第一梯队的六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除交银理财外,其余五家理财子公司去年在理财产品规模上大面积收窄,其中农银建信两家理财公司的在规模上呈现两位数下滑;盈利方面,六家理财公司呈现“两升四降”,农银理财、建信理财这两位“难兄难弟”惨遭腰斩,跌幅超50%。

大行理财规模集体“缩水”

农银、建信净利跌幅破50%

2023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二年,银行理财市场震动明显。

《行长速览》梳理了六大行理财子公司近两年的经营状况发现,2023年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正经历一段低谷期。放眼六大行去年仅有交银理财一家实现了理财规模正增长,净利润则是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两家维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产品规模来看,六大行理财子公司普遍呈现下滑趋势,其中中银理财、工银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1.63万亿元、1.61万亿元,同比跌幅7.33%、8.78%;

反观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两大“难兄难弟”,2023年末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分别为1.58万亿元和1.5万亿元,同比大跌10.61%、21.47%。

而中邮理财刚开业不久,其理财产品规模为0.78万亿元,较上年同比下滑0.41个百分点。此外,仅有交银理财逆势而上,理财规模较2022年末增长13.45%。

对于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规模普遍“缩水”的情况,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分析认为,主要是受股票市场的引流影响,部分投资者进行了新的资产配置,同时还受债市波动影响,带来了有关产品的风险预期,导致部分投资者赎回相关产品规避风险。

从经营业绩来看,六大行理财子公司去年净利呈现“两升四降”,分化比较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看,工银理财与交银理财在2023年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其中工银理财2023年实现净利润13.25亿元,同比增长7.2%;交银理财2023年实现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4.39%。

其余四家大行理财子公司2023年净利降幅差异显著。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降幅最大,一举跌破50%,去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减少54.67%、53.42%。中银理财降幅最小,为11.76%,去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16.28亿元。此外,中邮理财2023年净利润为8.41%,较上年同比下滑了33.83个百分点。

对此专业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净利润增速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产品规模的缩减,理财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受到影响。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带来营销和服务等成本上升,市场波动要求提高拨备、加强风险控制等,也会增加成本,影响净利润。

纷纷出手,调降业绩基准应对“资产荒”

事实上,理财市场承压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动作不断。

农银理财方面,3月27日,农银理财发布公告称,2023年以来,债券静态收益率出现幅度较大的下降,保持低位。基于当前市场情况变化,自2024年4月26日开始的封闭期起(含当日),“农银安心·半年开放”第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由3.65%(年化)调整为2.60%-2.90%(年化)。

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与近年来的“资产荒”情况有关。“客观上市场利率下行,降息预期仍在,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做出更高回报率难度较大。”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表示,目前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更多是基于客观市场原因下的理性调整。

建信理财方面,4月18日,建信理财公告,调整某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超额业绩报酬计提规则,当产品单个运作周期内的年化收益率低于4.0%时,不收取超额业绩报酬;只有产品单个运作周期内的年化收益率高于4.0%(含)时,才按照超出4.0%部分的20%计提超额业绩报酬。

此外,为了应对“资产荒”压力,建银理财还下调了新发产品的业绩基准。4月18日,建信理财发布公告称,2024年以来,债券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收益出现了明显下行,债券类资产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因此,建信理财睿鑫固收类14个月定开式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由2.6-4.2%调整为2.2-4.0%。

理财公司一般会根据投资环境,理财产品业绩标下等情况对产品费率予以适当性调整。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一方面是投资环境不佳,理财产品净值下降,理财公司阶段性降费向投资者让利,另一方面是理财公司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以量补价。”

展望2024年,光大银行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历经2023年第四季度赎回冲击,对理财来说是产品定位与负债稳定性再认识的过程,短中期规模或基本维持在26万亿~30万亿元左右的量级,难以有明显突破。预估2024年理财规模增速或在5%~10%,理财规模中枢站上29万亿元。

“2024年他行代销渠道将成为理财子的兵家必争之地。”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指出,届时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优势明显的理财子将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当前,诸多大行已上架代销他行理财子的产品,发挥鲶鱼效应,倒逼本行理财子推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非依靠母行渠道优势“躺平”,同时赚取更多代销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