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九成的人生困扰,源自人际交往的纠葛。

当与某人过于亲近且寄予过高期望时,往往容易导致双方关系变得疲倦冷漠;

反之,若两人间保持的距离过远,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交集,则会导致关系日渐疏远。

人与人之间最为惬意的关系状态,并非时刻胶着不分,而是在心中彼此挂念,相互关怀,却又不抱有过高的期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对方的言行举止而感到束缚,也能防止因期待未达成而内心受创。

正如自媒体博主衩姐所阐述的那样:

这并非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在经历了众多工作任务的历练,以及无数次的人际交往洗礼后,我们终将获得一种豁免权,得以摆脱人际关系中那些琐碎繁杂、无聊虚伪、斤斤计较的部分。

过度期待,是一剂毒药

对他人的过高期待,容易使两人之间的关系陷入紧张状态,就如同一根时刻紧绷的弹力带,一旦失去平衡,便可能断裂。

行动派创始人琦琦曾讲述过自身的经历,在创业初期,她是一个极度依赖他人的人。每当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些许难题,她便急于寻找能力强的人来协助,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

遗憾的是,每一次找到的援手都难以达到她心中的高标准,这不仅令对方感到压力巨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因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选择离开团队。

甚至在恋爱关系中,她也惯于采取同样的方式。当感情逐渐升温后,她总希望与恋人共同开创一番事业,但这样的尝试往往未能如愿,最终大多不了了之。

数年前,公司遭遇严重危机,大量员工纷纷离职,同时她的身体健康也开始亮起红灯。

在深刻的反思与痛苦的领悟中,她终于认识到: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又怎能期待他人乐意接手呢?

于是,在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后,她开始积极投身于每一件细微的工作之中。这一转变,悄然间让公司的整体风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职场与家庭环境中,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同样,在家庭领域中,有些父母会将自身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子女,导致日常生活充满纷扰与矛盾。

以上海的母亲娜姐为例,她童年时期曾渴望学习乐器,但由于家庭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于是为女儿报名了钢琴课程。

然而,女儿对钢琴并无太大兴趣,每次练习都需要多次催促,勉强坐下时也是边流泪边弹奏,情绪十分抵触。

更令娜姐深感挫折的是,无论她如何严格督促,女儿的进步仍然缓慢。经过数次激烈的争执后,娜姐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执着追求险些破坏了母女间的和谐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高期待如同一剂毒药,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

一方面,当期待落空时,我们会深陷失望,感到压抑与无力;

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一方则可能滋生反感与不满,使得双方关系陷入冲突、逃避及痛苦的恶性循环。

人生中有许多事情无法强求,得到是意外之喜,得不到也属常态。

正如作家张德芬所说:“我们不应期待某个人能完全满足我们所有心理需求,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

持续忧虑得失并不能解决问题,反倒是放下期待,全身心投入自我生活,更能达成内心的和谐与自足。”

尽管这种做法看似冷漠且决绝,但却是保持内心宁静的必备法则。

期待的本质,是自我价值不足

心理学家李中莹在其著作《重塑心灵》中阐述了托付心态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在成长阶段形成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当一个人内心深处认为自身价值不够时,往往会寻求外界的认可与他人的包容来弥补这一缺憾。

在现实生活中及电视剧《欢乐颂5》的情节里,这一现象得到了生动体现。

剧中角色朱喆,一位在上海打拼的女孩,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她在情感和生活上过度依赖他人,特别是她的直属上司王总监,这导致她在未能得到预期回馈时疲惫不堪。

朱喆与王总监有着长期的工作交情,两人曾在同一部门并肩作战。然而,受限于自身的职高学历背景,朱喆尽管已从基层员工晋升为客房部经理,却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难以再进一步。

为了获取王总监的赏识和支持,朱喆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还无私地替王总监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甚至不惜排挤掉潜在的竞争者。遗憾的是,王总监在见识到朱喆的实力之后,非但没有提拔她,反而因忌惮其才干而屡次阻挠她的晋升之路。

直至所有的期盼化为泡影,朱喆才彻底认清了王总监的真实态度。觉醒后的她不再坐等机会降临,而是主动携手同事共同捍卫自身权益。

最终,凭借卓越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朱喆突破常规,被破格提升为副总经理,实现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言道:‘依赖他人易落空,依靠外力难持久,唯有自我最为坚实可靠。’

寄望于他人如救星般将自己从生活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这其实是一种显见的依赖性心理模式。

过度依赖他人的期待,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受其左右与掌控的境地。

真正的勇者,从不坐等援助、倚赖他人或一味索取,而是主动投身其中,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必须明白,在这个世界中,他人并无责任满足我们的需求,更无需对我们的情绪波动承担责任。

因此,应当停止期待他人给予我们无尽的理解、包容和鼓舞。所有渴望的事物,都应由自己主动去争取。

减少对他人的期待,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随之淡然,内心便不再疲惫不堪。

秉持这样的心理基石,你将更接近幸福,并能有效避免人际交往中的内耗现象。

与其“求而不得”,不如“自给自足”

在一次股东大会中,有人向查理·芒格提问:“降低个人期待与预设目标的价值体现在何处?”

他迅速回应道:“你的选择是,要么因反复无法实现目标而深陷失望与沮丧,要么总是收获超越预期的结果,进而每天都过得心满意足。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待周围人与事的态度——若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我们的身心将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之下,注定要承受无尽的痛苦。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改变既定的事实,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如何付诸实践呢?

首要步骤,培养自我觉察并持续探寻答案

每当对他人产生不满情绪时,尝试深入内心,自问原因所在:你为何感到愤怒?你对他人的期望是什么?你又对自己设立了何种期待?

有的人由于内心缺乏关爱,自然而然地对他人产生了过度依赖;有的人则是由于不敢承担生活全部的责任,从而通过指责他人来回避自身的责任。

这些答案可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严峻性,然而,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你将有机会挣脱思维的束缚,获得更广阔的视角。

建议将这些答案记录下来,并定期回顾,这一做法有助于你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进而接纳真实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关注自我满足,实现自我重塑

今年流行的一个概念是“再度滋养自我”,即给予自己无条件的关爱。

有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不满情绪,并非完全源于对方行为的不尽如人意,而是由于他们未能满足我们的期望标准。

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存在一定的期待,渴望他人能以我们所期待的方式对待我们。

相反,当我们学会不对他人寄予过高期望,转而寻求自我满足时,许多困扰自然会减轻不少。

我注意到近日网上有一位女孩分享的经历,她在生日时期待男友赠送鲜花,却又羞于直言。最终,当收到的礼物并非心中所愿时,她为此郁郁寡欢了许久。

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居住着一位能够随时随地关怀我们、陪伴我们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若有所需,我们可以选择主动沟通,亦可自行满足心愿。

请不要担心所谓的面子问题,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珍视并满足自我感受及期待,而非过度依赖他人的表现和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学会接纳人生的不完美与差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意识到,无论人们如何竭尽全力,大多数仍将在生活中归于平凡。

这也就意味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撒谎、逞强等行为。

深刻理解这一现实后,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将更能包容这些错误,不再轻易被情绪所左右。

接纳并学会与他人的不完美和谐共处,是每个成年人都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此,我邀请您点击关注,共同期许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我们能从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转变为淡然面对,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让我们的人生充盈宽广,温润而又坚韧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