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西游记里面说口开神气散,那当老师说话说多了是不是比较耗精气啊?

答: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这两句话都是修道的要求。

特别是指在练功的时候,

开口呼吸说话,神气自然就散开了,

“意”杂了,火工就寒了,难以点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如果功夫做的好的,

时时刻刻进入状态,打成一片,

也确实要守口守心。

先说说一般情况,在练功时,

比如站桩,扎拳架子,打坐时,一定是闭着嘴巴不要说话的。

很多“拳溜子”喜欢边练边聊天,

那是不对的。

特别是在练完功后,过去的老师父都强调要收功。

也就是把那练的那股气,氤氲开来化掉。

我以前觉得夸张了点,是影视剧小说的展现。

后来经过自己实践,

练完一趟拳,如果开口呼吸的话,

练出来的那股子热力很快就散了。

如果一直闭口,慢慢运开走会儿,

体腔内部会感觉热乎乎的。

其实这一口气,就已经在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嘴巴要闭住,其他的几个开口也要守住,

比如过去讲究“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开通”。

其中眼睛是耗神最严重的。

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晚上躺床上刷短视频,

觉得是休息是放松,

实际上,短视频的快速的情景变化,

紧紧的抓住人的目和意,

是非常耗神的,所以看完之后,

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质量不好。

这是从眼睛那里漏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你说的那些当老师的,经常讲课,会不会神气散。

这个还是要看个人修为的。

不仅老师,还有歌唱家、戏曲家这些,

都是要开口的。

这些受到过专业训练的,

他们也练习通过胸腹震动来发音。

我们没练过的人是喉咙发音。

古代唱戏吊嗓子,也是要吊丹田。

是从下面发音出来,这是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基础。

这里要稍微解释下什么是声,什么是音。

声是碰撞的那一下撞击,音是碰撞后续的自有频率的震动。

我们要学会发音,让音余韵悠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道两家出家人早晨作功课唱经诵的,

也和戏曲腔一样是咿咿呀呀。

这个咿咿呀呀的形式,是带有尾音,有余韵。

目的也是激发身体自有频率振动。

这个震动,练到高深处可以伐毛洗髓。

比如在形意拳中,六艺之一是虎豹雷音,

在福建的鹤拳中,也有鹤鸣之音。

这些音,都是通过震荡内脏,来达到锻炼脏腑的目的。

再比如佛教的六字大明咒,道家的六字诀,也是借助音来练内。

除了佛道两家,

儒家过去要吟诗,

吟的发音方式就像唱曲一样。

早晨起来,儿童们通过这声音来提神醒脑,

而且中国的古诗词,本身就是平仄起伏合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这本身也是一种乐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现在回答你说的开口神气散

那就看你是怎么开的,会不会开,

有没有调动丹田腹腔发音。

调动了,比如现代很多练美声唱法的,

其实也练到了内在脏腑,这些艺术家里长寿的也不少。

这里再补充下,前面讲虎豹雷音

书里曾有一段是说师父让徒弟去摸猫。

你们也可以去摸,猫在趴着休息时,全身骨节都在震动,

腹腔起伏,这其实就是在“练功”了。

所以猫科动物基本不锻炼,

外层的皮肉都松松的(这是皮肉分离的一种状态)。

不像牛马,肌肉块头明显。

但猫的爆发力、开合量都非常大。

猫科之王的老虎,它的骨头在古代入药,

那是因为它们平时都自然的在炼髓了。

虎豹雷音的雷音,是如同天空中的闷雷,

它们的震动也是在体内,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一直在内脏震动。

因此,猫科动物天生的就是内家拳高手,

出生下来就直接在易髓的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人类的小孩子也是这样。

只不过现代人长大后,

后天习性的污染太严重,很容易呼吸在胸。

有些甚至卡在了喉咙里,非常紧张。

人一紧张胸膈膜就起来,气下不去。

为什么紧张,因为生活中的内卷、焦虑,

反应在身体上就是紧张。

平时眉头紧锁,

久而久之悬针纹也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面相的话越来越差。

所以山医命相卜这些都学通了的话,

就知道它们都是一个整体,

告诉的大家的是一件事,

回归自然天真的童心状态。

有需要的可以咨询老师,非诚勿扰,下面是我的联系方式:

欢迎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

获取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