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查看历史文献的过程,往往就像一个跨越时空的过程,更是可以感受古代文化魅力的过程。

历史文献当中记载的一系列,曾经真实发生的在古代社会当中的事件或者制度,都能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立场去全面认知某一个封建朝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清朝时期的《南部档案》,它就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清朝统治阶级对于文献及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智慧。

在《南部档案》当中,京城时期各州县的印信制度,被详细且全面地展示了出来。通过分析这一制度,我们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以一种新兴的视角去看待清朝统治阶级在政治工作当中的创新型作为。

《南部档案》中,关于清代州县印信制度的描述是怎样的?这一制度又对清代政治的发展产生过什么不可磨灭的影响?

  • 概念诠释,启用过程

清代的印信制度,其实是一种彰显官僚体系具体官员实际权力的制度。所谓印信,简单来说就是每位官员手中所掌握的代表着官职公权的印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种信物,只有盖有印信的文件,才具备被官僚体系当中的其他官员广泛认同的可能性。

在整个清代社会中,不同官员手中的印信也会因为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于这一点,《大清会典》当中就有过描述。

这本书中说:“凡印之别有五,一日宝;二日印;三日关防;四日图记;五曰条记。”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依次代表着掌握印信的主体的社会等级和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印信中的印信和关防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清政府的律法有过明确规定,各级正印官,也就是受到朝廷正式派遣的官员,他们所用的印信称“印”。

与之相对的,就是那些因为某些特殊情况而被临时派遣的官员,他们所用的印信是长方形官印,与正式派遣官员手中的印信形状不同,也称为“关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形状的差别,两种完全不同的任用方式体系之下的官员,就能够被明确区分开来。

而且,不同等级的官员所用的印信,其制作材料也有所不同。等级较高的官员,印信使用的原材料是更为名贵的石材,有的甚至还会使用珠宝或者翡翠。

而天下最尊贵的皇帝,他手中拿着的则是玉玺,是由优质的玉制作而成的。

印信的大小,也会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某些官员在公共文件当中所使用的就是形状相对较大的印信,而他们自己的私印,相比起来就更小一些。

比如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在奏折之上盖上的印信,和他在自己珍藏的书画作品上盖上的印信,其形状和大小就完全不同。印信的不同,其实也代表了使用性质之上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如何启用印信的问题,清朝朝廷也在官方文件当中做了明确的描述。从《南部档案》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印信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某些新上任的官员想要启用印信,必须经过一套公正公开的流程。

在《南部档案》当中,每位官员都是从上一任官员的手中接过代表着官方性质的印信的。只有拥有印信,这位官员在地方政府当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才有了官方性质的背书。

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可以将之类比于皇帝的传位。在几位皇子共同争夺皇位之时,只有真正拿到传位玉玺的皇子,才会被公认为是下一任天下的主人。

他手中拿着的玉玺,其实代表的就是皇帝权力的印信。如果没有玉玺,即使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太子,也没有办法得到文武大臣的共同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一些规范和流程也被白纸黑字地记录在了《南部档案》之中。

道一级的官员,在刚刚上任的时候,必须要把自己以及周边工作人员变更的信息上传下达。

他所发出的文件中,印信是衡量是否具备权威的唯一标准。只有盖着印信的文件,才会被他的上司和下属认可。

在没有得到印信之前,他是没有权力以相应官位名义来处理一些地方政府大事的。印信,才是身份的唯一标志。

如此严格的标准,其实也有效防止了政治工作中的某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也给了正式官员工作更大的公信力。

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指派张九章前往南部县,担任新的知县。这里的前任知县是袁用宾,他也是当地的父母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员有着更替,因此袁用宾必须要根据流程来办事,将自己任内所用印信在公众的见证之下移交给张九章。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必须要出具相关的批文,而且这一文件必须具备政府公信力。只有相关政府允许印信移交,而且以政府的名义开出相应的允准文件,这个移交过程才是合乎规范的。

官员之间私下的移交工作,并不符合政策规定,因此也并不会被朝廷所承认。

通过《南部档案》可以看出,只有前任知县完成全部移交印信关防等流程,并且按照相关的规范将印信交给新任知县,每一步还得合乎政策标准,他这才算是彻底完成了自己在任期范围之内的所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完成最后的步骤,那么在朝廷的眼中,这位官员就是属于典型的晚节不保。他不管是要面临升迁还是贬谪,他接下来的政治工作都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于一位新上任的官员来说,只有从前一任官员的手中接收到了印信,这才算他的工作正式开始。

如果没有印信,即便他身上背负着朝廷的指派,他在地方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得到朝廷的支持。有时如果遇到情况严重之事,他甚至还会反过来受到惩罚。

正因为有着严格的相关规定和一系列标准的流程,官员之间私相授受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部分官员的投机取巧行为,也因此而无所遁形。

启用和移交印信,让一项工作的开启和结束都更具规范性。

系统化的流程,对于标准的政治工作模式来说,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在《南部档案》中有着充分地体现,也给如今的政治工作从业者很大的启迪。

封存开启,防伪标志

印信是清代各州县官员的凭证,只有盖着印信的文件,才是真正被广泛认可的文件。印信,是官员在政治生活当中的通行证。

官员之间的更替,都是以印信的移交为开始时间的。只有在印信正式传递以后,新上任的官员才能正式接手一系列工作。

而每位官员手中的印信,也不是每一天都要伴随在他们身边的。事实上,每一年时间更迭,印信都会面临封存和重新开启的动作。

每年年末,朝廷当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务便会逐渐减少。大概是秋收冬藏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吧,冬季,尤其是接近年末的冬季,几乎是官员们最清闲的时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间,官员们手中的印信都会统一被封存。这个封存的动作,也象征着为期一年的工作周期正式结束。在印信封印之后不久,官员们也会陆陆续续迎来年假。

有时候,州县官员还会专程进京,面向皇帝汇报各项工作。

在此期间,他们也无需处理地方事务,因此印信被封存,也并不会造成什么过大的麻烦。

而年假休完,大家回家过完年以后,新一年的工作周期又会开始。这时,去年年末被封存的印信又会被重新启用。接下来,繁忙的工作节奏又即将开启,大家的生活又会步入正轨。

一封一启,正好代表着两个工作周期之间的更迭。年末的封存和年初的启用,也成为了政治生活中的仪式感的承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印信封存和启用之外,《南部档案》中还记载着《大清会典则例》中的印信真伪鉴别相关的内容。

上面说:“印信以昭法守,防弊务期周密。”这句话,就向大家强调了印信真实性鉴别的重要程度。

印信是至关重要的信物,所以防伪工作务必要谨慎。

“铸印之时于印边无字之处多留一脚。”这句话又是说,制作印信的工人,在没有汉字的那一边,一定要做好特殊的标识。这个标识就是鉴别真伪的标志之一,而且这一工艺是民间伪造者并不具备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印信关防应于铸造之时,四角各留一柱,伺齐到本官截磨开用。”

也就是说,在印信关防还没被使用之前,匠人务必要在印信的四角之处留长一些。多余出来的一部分固体,将会在正式使用之时,被官员亲自截断,剩余的表面也会被亲自打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防伪标志,足以体现清代统治阶级在印信一事上的重视。而且,其中包括的某些特殊工艺,也能让我们看到古人无穷无尽的智慧。

只有官方制造的印信,才是真正具备权威的印信。民间由于某些不可明说的原因,会有一部分人伪造印信。

但是伪造的过程往往无法无限逼近真实制作的过程,所以防伪标识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 程序正当,流程合理

从《南部档案》中可以看出,清代州县使用印信,是在保证官员行政工作的公信度。印信就像我们今天的各个国家机关的公章一样,只有盖上了公章,一切工作文件才能够受到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信既可以被说成是一种信物,又可以被说成是权力的象征。统治阶级之所以会依靠印信来发布种种文件政令,就是因为印信某种意义上说算是权力的维系。

而且,与印信使用相关的一系列流程都是公开透明且流程缜密的。

不管是制作,还是流通,不管是启用还是封存,又或者是官员之间的交接,都代表了清代政治秩序的完善。

南部县作为清代时期的一个社会发展相对先进的州县,在印信的使用制度上展现出了相当严密的体系。

南部县是清代州县的一个缩影,它代表的清代基层政府,基本上都进入了相对完备的政治体系当中。

印信制度的使用,对于清朝中央政府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清政府能够通过印信制度更好地管控基层政府,统治阶级也能够掌握基层政府的基本工作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有迹可循的基础上,每位官员都必须要对自己的印信使用负责。从侧面来说,这也规范了清朝官场的工作行为。

结语:

《南部档案》是研究清朝州县印信制度的非常具有价值的文献,从南部县的发展实况当中,我们也能看到清朝基层政府的政治工作情况。

由南部县引申到其他州县,中央朝廷通过印信制度实现了对基层的更好管控,这也意味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作为封建顶峰,清朝也呈现出了与之对应的政治特征。

参考资料:

1.《南部档案》

2.《大清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