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看了一场直播,也感受了一个大型在线撕逼现场,同时也觉得现在的市场是真乱。

另外,对于人和人的沟通也产生重新思考,有的人是靠情绪取胜,有的人是靠逻辑赢了。

之所以想跟你们聊下这事儿,是因为我觉得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会有一些启发。

这场直播我是在陈震的直播间看的,总共三个人参加,分别是左边的陈震本人,中间的主持人以及右边的一个叫金剪刀的博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对汽车感兴趣的读者或许知道,陈震是汽车圈一个比较资深的博主,外号「二环十三郎」,多年前仅用了 13 分钟就开车跑完了北京二环一圈。

当然,这次行为也让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后来就转型成了一个汽车媒体人。

这些年凭借专业的汽车测评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现在抖音粉丝有八百多万,做过的节目有游记类的越野路书,也曾开车穿越南极大陆。

目前,他也是广告报价比较高的一个汽车媒体人,也是为数不多开劳斯莱斯库里南的车评人,名下总共有十几台车。

另一个主角是数码圈的一个叫金剪刀的博主,抖音粉丝也有近一百万。我对他并不了解,如果不是这一次直播,我压根不知道这个人。

这次直播的主题,就是针对小米汽车 SU7 的一次在线对峙。

起因是之前陈震在测评小米 SU7 时说了一些评价不高的话,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有刻意抹黑的成分,这让很多米粉以及买了小米 SU7 的人不爽。

显然,金剪刀就是其中一个。

具体对谈的内容我就不展开说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了解一下,这里我想先给你们看一张图片。

从这张直播截图来看,你看到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有读者会认为,是陈震在指着金剪刀。

如果再看一下陈震的表情和嘴型,甚至有人会理解为陈震在指着金剪刀的鼻子说些什么。

好,那当时金剪刀在现场是怎么反应的呢?他也觉得陈震在指他,说他不礼貌。

如果只看图片,你是不是也会这么觉得?

幸亏我看了直播,其实现场的客观实情跟我们看到的以及联想的都不一样。

仔细看,当时陈震手指的方向上是车,而且嘴里说的也是「这台车」,而金剪刀以为他在指自己,于是很不爽。

包括后期看图片的人也会解读成陈震指着金剪刀鼻子骂,于是产生了很多吐槽和误解。

发现了么,这就是视角的差异。

从图片的视角来看,我们会有基于看到「事实」的理解。从陈震的视角来看,有他表达「事实」的理解。从金剪刀的视角来看,有他理解「事实」的理解。

显然,这里面产生了很大的偏差。

这就和我们做产品的一个场景非常像,从不同视角对需求理解的事实差异很大。

我在线下产品训练里说过一个产品案例,从这两张图里你能看到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的读者知道,这是公众号文章底部的赞赏区。但是,基于这个图片能看到哪些产品逻辑呢?

答案我先不说,你们自己思考一下,至少能深挖 5 层逻辑。

只说一点,这里的头像是按照什么排序的?

看到这个现象,有人会说是按照赞赏时间排序的,也有人会说是按照赞赏金额排序的,因为这是他们看到的「事实」。

然而,真正的事实都不是上面提到的这两种方案,具体是什么你们自己去体验测试一下。

同理,当我们解读和分析用户需求的时候,往往也会形成不同的视角,这些视角差异会让你们看到不同的「事实」。

对产品经理来说,找到最客观最真实的事实是一种能力,这个过程不能靠直觉和情绪去判断,而是要基于逻辑。

对于昨晚这场大型撕逼来说,就是典型的逻辑和情绪对峙。只不过,陈震一直在讲逻辑,而金剪刀一直在讲情绪。

因此,他们就不是在一个认知层面交流,也显然不会有什么结论。

比如,金剪刀说他已经开了小米 SU7 四五千公里了,没发现什么问题,各方面感觉都挺好的。

于是他质疑,你陈震只开了一个上午凭什么能指出那么多问题?

陈震回答说,这是他的专业。

我想,这句话应该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直指要害。可金剪刀不服气,一直用他开了四五千公里来回应陈震只开了一上午。

显然,这里就产生了认知不对等。

客观来讲,对于一辆车的行驶质感和体验是靠开它的里程多少来决定的么?

当然可以,比如我开自己的车一万公里,对它的发言权一定比刚买这车的人更强。

但是有一个前提,即我们都是普通用户。

可如果是一个开过大量不同车型,对车辆机械结构有专业知识,对汽车有深度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一万公里,甚至 10 公里就能分出高下。

我是相信这种专业能力的,而且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

就像我自己一样,我是吃产品这碗饭的,那我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对一款产品的情况得出初步结论。

因此,如果一个普通用户跟我聊产品功能如何酷炫、交互如何好用、视觉如何好看,而我跟他聊产品的业务和背后的商业模式以及产品运营,那我们就不是在一个认知层面沟通。

这种沟通,通常都是很难形成结论的。

如果对方再加一点情绪在里面,就会演变成一场纯粹的撕逼讨论,毫无价值可言。

此时要做的,就是及时止损,别浪费时间。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不在后台回复那些杠精的原因,因为没必要,因为就是浪费时间。

最后说一下现场市场的乱,数码博主跑来做车评,美女博主跑来做车评,而真正专业的车评人甚至赛车手很难生存,太乱了。

于是,我们能看到的内容就是各种夸张的表达或者纯视觉的刺激,甚至是无脑的情绪投票。

我不是针对人,但单就这个金剪刀博主来说,沟通过程中真的毫无逻辑可言,也毫无专业性可言,真不知道那一百万粉丝是怎么来的。

也并非说陈震就一定对,因为他这是明显的降维打击,用专业和认知上的优势战胜了情绪。

整件事最难受的估计就是中间的主持人了,好像是半只脚在车圈和半只脚在数码圈的人,全程都被逼出了表情包。

这场辩论让很多人想起了多年前罗永浩和王自如的那场论战,其实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只不过,战场从智能手机转向了智能汽车,也能看出十年的演变。

其实这种论战没有真正的赢家,最终都是流量的胜利,不过从中倒是能从不同视角带来一些启发。

看到逻辑,看到真相,总比看热闹强。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其实产品经理们可以去学习一下罗永浩和陈震在表达上的逻辑,有一说一,这种能力会是一种优势。

不要成为情绪表达者,要成为逻辑表达者。

PS:接下来我们有长沙和深圳场的线下产品训练营,如果你不知道上面文章中那个产品案例答案的,可以过来提升一下,联系我可以占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