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2年,还是青年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

但进入学校后不久,毛泽东渐渐发现,他已讨厌那些课程复杂,校规刻板的教育方法。一本书要学一学期,这对他来说,简直像受罪。他认为,年轻时应该拼命地读,管他懂多少,读多了自然就懂了。

于是,他开始逃课。最后干脆不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毛泽东的一生,学校的教育对他的影响并不大。对毛泽东这样的人来说,学校的正规纪律只能是对他的扼杀。他是一个不肯墨守陈规的学生,这也是他与那些规矩学生的差距。

最后,他放弃了学校,选择躲进了图书馆。

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起来!

长沙定王台,湖南省图书馆。

这里的读者寥若晨星。

当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傻瓜才会走进这幢两层楼的房子。

一天,毛泽东来到图书馆。他被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惊呆了:这里有这么多的书!古今中外都有。他用手抚着架上的书,一排一排地走过,越看越激动。他第一次开了眼界。

“不知从哪里读起。”他感叹道。

“我应该按书架顺序分门别类来读,尽量多读书。”他贪婪地想道。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应该这样。”他望着书架说。

从此,他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了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总是第一个走进图书馆。关门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午,他只休息片刻,买两块粒饼当午餐。

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他日复一日地坐在那里。在北风呼啸的季节,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只是原地活动两脚,全神贯注于书本上。

他很像那位在大英博物馆里苦坐,戴着精密眼镜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犹太人。

后来,他曾风趣地谈论那段生活: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起来!

毛泽东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身世里认识了中国社会的另一面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及古希腊的历史和古典艺术成为引起毛泽东兴趣的第一批书。这些书都是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的启蒙著作。毛泽东从那里开始了解西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放眼于他脚下的这个天朝之外的土地。

而中国的文、史、哲古典名著则成了他第二批饱餐的佳肴。

《红楼梦》一书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

曹雪芹的悲惨身世和他的顽强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毛泽东坐在图书馆阅览室里,为它洒下了最感动心灵的热泪。

乾隆盛世,北京西郊。

一个身穿马褂,长辫齐腰的瘦个子手拿一张画着出自他亲手的峻石画,在街上往返叫卖。他就是曹雪芹。

他从富贵人家跌落为穷困潦倒的人。那不是他的过错。

那是雍正和乾隆让他这样生活的。

他正在创作《红楼梦》——他呕心沥血嗜之如命的事业。

他还得养家糊口,自己也还要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雪芹画像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曹雪芹就在这样一种衰败境地中挣扎着写完他心爱的著作。

平日,他除了上街卖画赚钱,朝朝暮暮著书不辍。

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第一回中原句)

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甲戌本回前诗)

有谁能够想象,曹雪芹那部震惊世界的巨著许多部份是在老皇历背面写出来的,他都没有钱买纸。

他贫病无医,爱子早逝,伤痛而死。

后来,他的书震动了世界。

这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也是最完美的一部伟大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毛泽东无疑从《红楼梦》和从曹雪芹身世里认识了中国社会的另一面:贫困与富贵的两极分化,贫穷人受的压迫和剥削,富贵人家的豪华和不可一世。

这是从文学里得来的关于古代中国最生动的认识。在他与马克思的思想碰撞后,这种认识获得了升华。

那部囊括了中国古今文化的百科式巨著——《红楼梦》,像从远古的雪山上吹来的一股微风,滋润着毛泽东的心田。虽然它没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那种热闹场面,但它将中国文化溶入到无声无息之中,哀婉动人,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

毛泽东三劝战将看《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

毛泽东一生读过超过五遍的《红楼梦》。

他一直骄傲地对在看和试图看《红楼梦》的人们说:“你必须看五遍,才能嗅出其中之味。”

至于其中之味是什么?他最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在《红楼梦》一书中,毛泽东特别看重第四回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据毛泽东自己说,“第四回是理解这部小说的总纲”。原因是这一回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出一套封建社会的“护官符”,反映了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

在《红楼梦》中,搞清楚四大家族的政治、阶级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充分理解了这层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

在毛泽东与战友的交往生涯中,他曾三劝战将,通读《红楼梦》。

第一次是劝大将徐海东。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徐海东是窑工出身,以前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名著,最多就知道《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讲的什么,对于《红楼梦》是一窍不通。毛主席打趣他:“那你算半个中国人!”从此以后,徐海东便把毛主席的教诲铭记在心,即使在重病期间,也坚持在床上阅读《红楼梦》。终于,他理解了毛主席为什么让他看这本书的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海东

毛主席第二次劝人读《红楼梦》是在1969年。当时,少将李德生刚调入中央工作,毛泽东在和他聊天时,问到他有没有看过《红楼梦》。李德生回答以前就看过一点,大概知道讲得什么,但从未完整读过。毛泽东一听,劝说道:“要读《红楼梦》,要把它当历史读,我是读了5遍才能开讲的……以后,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从此以后,李德生按照毛主席的建议,坚持执行这三个“三分之一”,很快,他就适应了中央的工作。

第三次劝人,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劝的是传奇上将许世友。1973年底,毛泽东曾召集一些军队的高级将领谈话,其中就有许世友。毛泽东问许世友,看过《红楼梦》吗?许世友说自己不爱看那书,讲的全是“吊膀子”的事。

毛泽东耐心解释道:“你还没有看,怎么知道是‘吊膀子’?你没有调查,就下断语,大概是听什么人说的吧,我说它是部政治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世友

毛泽东还告诉许世友,《红楼梦》里有很多政治语言和阶级斗争,那些所谓“吊膀子”只是用来掩盖它所记录的“真事”,真事不能讲,就是政治斗争。

“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呢!”毛泽东对许世友说。

此后,许世友也开始阅读《红楼梦》,只是他“偷了点懒”,让人给他找来了“精华本”。把整本《红楼梦》精简到5万字,也算完成了毛主席的任务要求。

“只争朝夕”是毛泽东的最好捷径

除了《红楼梦》,《资治通鉴》也是毛泽东的枕边著作。

长征路上,锅碗瓢盆可以丢。这些书不能丢,那是他的整个生命。他丢了这些书,就等于丢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到了延安后,整个陕北解放区的藏书还不如他一个人的藏书多。当时,我们党的藏书事实上就是他私人的藏书。所以他最有发言权。

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毛泽东曾一人跑到最热闹的南门口去读书,闹中求静。

他的同学进入梦乡后,毛泽东还在走廓上或茶炉室的灯下读书。

他对他的同学说:“你们总是抱怨学校学习条件不好,这是推卸责任。发牢骚就是推卸责任。只要自己钻研,条件再差也能学好。”

毛泽东在古人那里吸取了太多太多的养料。

那是颜回(渊)的精神。

孔子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居陋巷,以书为饭,乐而忘忧。这是古人的精神。

毛泽东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1917年夏。毛泽东应邀为肖子升的一本读书札记作序。他写道: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

这与其说是为肖子升写序,不如说是为自己写箴言。这是毛泽东的读书心得。

毛泽东有着极其丰厚的古文功底,他可以像司马迁和韩愈一样,写出极精彩的古体散文。这是他国学功底深,深受古文化影响的明证。

我们如果将毛泽东的“积久成学”的论述,和几千年前的荀子《劝学篇》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荀子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毛泽东在他的学习笔记中写到:

“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
“盖未有力不足以举天下之烦,气不足以练天下之苦,性情不足以扶持天下之一偏,而可以大有为者也。”

他主张知识和气,都要一点一滴积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争朝夕”是他的最好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

积成知识,就如同登上高山;蓄成力和气,就可以吞没山河。

只有丝毫不浪费时间,不在时间面前奢侈的人,才能最后登上历史最光辉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