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路过哥大校外的抗议现场,看到了革命书店(Revolution Books)志愿者散发的传单,上面还有“美国革命共产党”主席Bob Avakian对运动的“指示”。

这大概就属于哥大校长在公开信中所说的“校外势力”。

曾经听一位老师说,以前革命书店就在学校附近,因为房租高昂,最近搬到哈勒姆了,“他们正在募捐,目标是5万美元。”

我也算是书店从业者,对这个书店很有兴趣。

昨天下午从哥大东亚系步行到革命书店,大概花了半小时。同行的朋友说,晚上不要轻易到这里来。看来,华人对哈勒姆区都有着相似的看法。

实际上,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勒姆黑人区挨着,两者的互动,也是校史的一部分。1968年学潮的一个主题,就是抗议学校旁边的晨边公园体育场项目。

这个体育馆在设计的时候,留一个“后门”给黑人进入,而前门则是专属哥大。这种区别对待,当然是一种歧视。1968年学潮的第一次冲突,就是学生游行到工地要求停工和警察发生的摩擦。后来学生虽然被“镇压”,这个项目也宣布停工了。

几十年来,尽管关于晨边公园有各种传说(每年都会死一个人之类),但是总体上哥大和哈勒姆区的互动是良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个区域的面貌。同时,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平等,也成为哥大的一个传统。

这也是革命书店的一个背景:一种否定的、批判性的思想资源,和大学在精神上是接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书店主理人的眼光来看,为革命书店是很出色的。走进书店,就看到了有关巴勒斯坦议题的图书和资料陈列,这是一个小型书展,算是对这次学运的呼应。除了相关图书,还有专门印刷的Bob Avakian文章,可以免费拿走。

书店没有任何经营上的焦虑。有4个店员(后来知道都是志愿者),却不卖任何咖啡、饮料,也不向你推荐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年龄都挺大,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女士,1968年学运的时候,12岁的她被哥大的哥哥姐姐们深深感动。算下来,她今年已经68岁了。她不像是一个店员,更像是一个学者或者编辑,和读者就各种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她说要为我们播放一个10分钟的短片。其实只是音频,是Bob Avakian对这次学运的评论,屏幕上滚动的是英文字母。也许是他本人,在朗读这篇文章。

Bob Avakian真是无处不在,我忍不住问她,这个书店和Bob Avakian到底是什么关系,她回答,书店和“美革共”以及Bob Avakian,都没有特别关系。

要提倡“共产主义”,革命书店就不应该追求利润,志愿者们都是靠爱发电。书店主要依靠捐款运营,哥大师生应该是捐款的主力。

Bob Avakian出生于1933年,1975年就成为“美革共”的主席,明年就干了50年了。他和他的党也靠捐款维持,我看了一下网站,专门有一句提醒:为他捐款,不会享受抵税。

在美国,很多人都喜欢捐赠慈善事业,这当然是热爱公共事务,但是享受抵税政策也是一种回报。

或许在Bob Avakian看来,这种慈善方式也是资本主义系统的一部分,应该抵制。他享受捐款,但是却不会受任何束缚。

Bob Avakian把自己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总体思路,是认为美帝国主义应该对世界上的一切苦难负责(倒是很符合那个常见的表情包,一切都是美帝的错),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系统”已经走到尽头,因为人们再也负担不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那些言论和思想,当然经不起任何推敲。但是,仍然有人愿意给他和革命书店捐钱,这才是耐人寻味的。那些支持书店的人,不会投身于“革命”,但是他们认为应该有一个这样的书店,里面全是批判和指责——这是一个人为创造的“异端”。

为我们讲解的这位女士,曾经迷恋这样的故事:60年代在美国,共产主义被视为异端,是一个敏感词。有学校老师在教室里追查“谁是共产主义者”,结果全班学生都举手了。

那些人长大后,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这种“me too”,只是一种叛逆而已。

没人会去真的实践革命书店的思想。哥大学生毕业后,仍然会选择那些高薪工作,今天反对资本的人,明天创业的时候,照样会渴求资本的帮助。

但是,一个社会存在这样的“异端”,比完全没有要好。那是永远的“疑问”:现在这个世界够好吗?它出了什么问题?

没必要害怕Revolution,在这里它可能只是一个单词。不要说去行动,这个时代连愿意听这种声音的人都很少了。

不管是Bob Avakian、志愿者还是这个书店本身,看上去都“老了”。他们发出的声音,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一种寂寞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