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做过统计说,在中国没有出现帝王的地方唯有山东,作为文化大省为何几千年来没有王者?

让我们看看山东的地形,三面环海,山东半岛如一兽头直插海洋之中,这样看来地理上的形状让山东这里存不住“气”。

要是把中国地图比作一雄鸡状,那么山东的地理所在就像是这鸡的粟囊。

因此山东虽小,但能源源不断为这只雄鸡提供营养,不但提供陆地上的饭菜,还能从海中攫取“余粮”,可越是这样,越没有地利上的优势,因为面对东面的日、韩,山东首先露出了中国的胸膛。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知道山东为什么不能出帝王了,因为这样的地势没有“王气”。

那么中国哪里的地方最有“王者之气”呢?

——武川

中国“王气”最重的地方——武川

有一个历史上的笑话,说中原有一位行走江湖的相士,他研究相面的书多年,自以为深得其精髓,以至于给人相面、卜卦每每灵验。

他四处周游以给人相面为生。

这一天,相士来到武川,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在如此寒荒的地方,满街衣衫褴褛的人,从面相上看竟然都是帝王将相。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相士认为相面的书是骗人的,于是撕毁相书,回归佛门去念经去了。

虽然这是一个历史笑话,但说明一个问题,武川满街都是帝王将相。

那么如此神奇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呢?它真的拥有天下的“王气”吗?

认识武川不得不从《北朝·乐府》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美中感受它的“王者之气”。

今天的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布、距离呼和浩特不到50公里的阴山北麓,那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全县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这样看武川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并且留给人的印象是平淡欠发达的地方。

如此平常的地方,越发让人好奇,满街的帝王将相从何而来呢?

要说武川地王气,要从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开始,这是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

鲜卑是在汉代文献中留有记载的古代族群。历史上,鲜卑形成了多个分支,北魏王朝属于拓跋部。

鲜卑拓跋部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之后不断向西南迁移,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并立都于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94年又迁都洛阳。

鲜卑拓跋部本属于大兴安岭中的渔猎民族,南迁后融入草原生活。

环境改变习惯,鲜卑人由渔猎转为牧民。

北魏建国一百多年内,随着都城从草原迁入雁北平城,最后又迁入中原农耕区域的核心洛阳 经历了从草原民族不断汉化,最终融入汉文化之中的过程。

这一幕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穿胡服有异曲同工之妙,赵武灵王是为了生存强国,而鲜卑人同样是为了千古大计,因为只有汉化才能一劳永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人的汉化推向高峰,伴随迁都,他同时要求鲜卑人改汉姓、着汉服,全面实现汉化。

从鲜卑人南迁与汉化走过的轨迹来看,洛阳与阴山北麓的武川越来越远,随着北魏政治核心与武川距离拉大这一事实,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内蒙古草原空虚了,这样就给北方草原的另外一支少数民族柔然人留有机会,他们也相应南迁,毕竟北方地区太荒凉了。

为了防柔然人,北魏在草原上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六镇”。

六镇自西向东分别为:沃野镇,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怀朔镇,位于内蒙古固阳县;武川这,就是今天的武川县;抚冥,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镇;柔玄,位于内蒙古兴和县;怀荒,位于河北省张北县。

六镇,沿东西方向一字排开,构成了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我们看到了武川镇。

为什么要提武川镇,我们往下看。

鲜卑人原本是充满“野性”而尚武的民族,随着都城迁到大同,尚武的精髓仍然存在于他们的血脉之中,因此到六镇戍边的军人,或是鲜卑贵族子弟,或是军中精英,还有那些来自于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带着时代的风尚与草原民族的雄心前往六镇,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个人实现抱负、赢得资历的途径。这也是在那个年代底层大众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

一切本按着应有的轨迹前行,但随着都城进一步南迁到洛阳,以往的所有都改变了。

进入洛阳的鲜卑贵族逐渐汉化,接受内地生活方式的同时,放弃了尚武的传统。

真是环境改变人,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出生活的富足是人堕落的开始。

但他们忽略了六镇的存在。在那些鲜卑贵族习惯了享受的同时,仍驻守在寒冷荒凉之地的六镇军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荣耀,也失去了前程,在忍无可忍之下,523年,六镇在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的率领下造反了。

虽然这次事件很快被镇压,但就在这事发生后,契胡将领尔朱荣趁机进入洛阳,利用孝明帝母子冲突,发动了“河阴之变” 将胡太后、大臣、王公等两千余人沉入黄河,拥立孝庄帝登上帝位。

此后,朝政被尔朱氏把持,皇帝不过是个傀儡。

530年,尔朱荣被杀;534年,出身怀朔镇的家里高欢拥立北魏皇族后人元善见为为帝,迁都邺城,建立东为;535年,出身武川政的宇文泰,拥立另一位北魏皇族后人元宝炬为帝,立都长安 ,建立西魏。

鲜卑贵族的享受让他们的前方六镇自乱阵脚不说,还直接被颠覆,六镇的存亡决定的北魏的存亡。

但事情到此还没有完,王朝的更替还在继续。

550年,东威权臣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元氏傀儡皇帝,自立为帝,建立北齐。

557年,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后人,有有样学样地自立为帝,国号北周。

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开始攻打北齐 577年,北齐被灭,自此黄河中下游成了北周的天下。

此生,北周历史上的一个人进入了视野,他就是杨坚。

杨坚的先祖出身于武川镇,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在西魏、北周两朝任重臣,杨坚在父亲去世后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并将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太子为妃。

公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去,太子宇文赟即位,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因是国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周宣帝宇文赟太衰了,22岁就玩完了,他7岁的儿子宇文阐继位,即周静帝。

帝王年幼,北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

581年,杨坚利用这样的机会把持朝政,随后迫使小皇帝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新王朝定国号为“隋”。

轻易得到的必然会轻易失去,“得国不正”的隋朝才刚刚经历了两代,就天下大乱,形成了“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的局面。

连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李渊也在617年太原起兵造反了。

李渊和他的儿子们,渡过黄河打进关中,直取隋朝都城长安,仅仅用了一年左右就于618年建立了唐朝。

而那些造反的“36路反王”还在四处拼搏。

至此,在那个风起云涌、频繁改朝换代的岁月里,似乎到处都有武川的影子,但武川的那些帝王将相远远不止如此。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黄永年的研究涉及西魏政权中的武川背景,他梳理了三类人物:一类是534年拥戴宇文泰者,这是西魏未建国时宇文泰的支持者,十个人中有七个出自武川;另外两类是西魏建国后执掌朝中政治、军事重权的八柱国与十二大将军,其中又有近一半出自武川。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杨忠与李虎。

杨忠是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后被追为隋太祖。

李虎是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后被追封为唐太祖。

另外还有武川军人集团中的独孤信,他本为鲜卑贵族,据史书记载,他仪容俊美,善于骑射,西魏时位列八柱国之一。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让后人惊叹的不是独孤信本人的成就,而是七个女儿中竟有三位皇后,而且三个女儿初嫁时,三位女婿还与皇帝之位全然不沾边。

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追封元贞皇后;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

羡慕不?独孤信堪称“历史最牛老丈人”。

独孤信与三朝皇帝之间的联姻,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来自于武川。

第一个发现武川有满满王气的是清代学者赵翼,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区区一弹丸之帝,出三朝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

若再将西魏列在其中,武川就是四朝帝王的出身地。

当代历史学家将以出身于武川勋贵为核心的政治力量,称为关陇贵族集团。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即位。后来唐朝的继承,也不过是把皇位移向这一紧密结合的家族集团中的另一个家族而已。”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的世局。”

联系文章上面那个相士的传说,如果这个相士生命足够长,他一定会在武川这片寒荒之地,看到那些衣衫褴褛的人物是如何迈入帝王将相行列的。

四朝帝王将相均与武川有关系,可以这样说,天下“王气”最重的地方不是长安,不是洛阳,而是武川!

不过时过境迁,风水轮流转,当年那个王气最重的地方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变化,这也说明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有的结果都会随着“因”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