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荒芜无垠,沙尘飞扬,沙漠是地球上最严峻的自然环境之一。沙漠治理,成为人类对抗自然力量的一场宏大而复杂的生态鏖战。长期以来,中国的大规模沙漠治理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治沙草方格子)

然而,邻国的蒙古也是沙漠化大国,却从未像中国这般积极治沙。与之相应的是,美国专家还提出了植树治沙的弊大于利的观点,那这沙漠究竟该不该治呢?

一、蒙古国为何不治沙?

蒙古国,因其广袤的草原和高原而闻名,但这些年来,他们也饱受沙漠化和沙尘暴的侵害。但相比于中国的各种大规模治沙活动,蒙古国似乎没有怎么治沙,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沙漠是地球上最严峻的环境之一,广袤的沙地吞噬着着草原、森林和农田,吞噬一切生机。应该没有一个国家希望自己的领土不断地沙漠化,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沙漠)

其实,蒙古国并非缺乏治沙意愿,而是在地理气候、资源匮乏、经济压力等重重困境下显得有心无力。

一方面,蒙古国的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与中国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沙漠化的区域很多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但蒙古国的沙漠化更多受到自然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漠化中的土地)

蒙古国地形复杂,草原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平原地区,而沙漠化问题主要出现在低洼地区,如盆地。低洼地形容易积聚雨水和融雪,形成湿地,但也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而蒙古国地处内陆腹地,冬寒夏暑,降水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畜牧业一直是蒙古国的重要经济支柱,蒙古国有着相当数量的牧民。千百年来的放牧活动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土地荒芜扩散,如潮水般侵袭着原本肥沃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尘暴)

长期游牧会导致植根破坏、土壤肥沃度下降,最终使得土地逐渐沙漠化。但蒙古国牧民数量众多,治理沙漠涉及到的面积广阔,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因素,这就导致沙漠治理在当地很难推行。

当然,近年来,蒙古政府已经在与周边国家合作,引入适合沙区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耐旱、耐盐、抗风的植物品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沙漠化地区的土地质量。然而治沙之路漫漫,这些措施可远远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国巴彦戈壁滩)

相比于蒙古国治沙的有心无力,美国专家对沙漠的态度则是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植树治沙是不必要的,甚至弊大于利?

二、植树治沙的争议

19年,科学杂志《自然》官网上的一篇报道称:“中国的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旨在抨击中国的治沙行为会导致水资源枯竭,并且破坏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并非死寂之地,而是一个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系统。尽管大多数人想到沙漠时,只会想到漫天的黄沙,却不知这样的沙地中蕴藏着数量惊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生物)

据统计,沙漠是陆地脊椎动物最丰富的三大生物群落之一。生命总会找到出路,沙漠中的生物也是如此,这些物种已经发展出各种适应能力,以帮助它们在每年降雨量仅为毫米的环境中生存。

因此,美国专家称植树会破坏沙漠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看是没有问题的,但错就错在他们混淆视听,刻意强调“种树”的危害,而忽略了中国的综合治理策略。

首先,中国沙漠治理所关注的重点是新形成的沙漠,而不是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沙漠,自然不会有破坏生态环境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沙并非简单植树)

另外,中国所说的“植树”可不是要把沙漠变成森林啊,无论种植的是什么植被,我们只追求一个防风固土的作用,耗竭不了水资源。

在七十多年来的治沙实践中,中国早就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策略,技术力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三、七十年治沙之旅

1950年至2000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荒漠化,沙漠的面积从1950年代的1.3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2000年的3.85万平方千米。沙化地区从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大戈壁,一直延申到东北的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治理)

这样的变化不仅威胁这华北地区的人民,还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沙漠治理迫在眉睫。

因此,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防治荒漠化,以沙坡头为实践地,开发出了独一套的干秸秆棋盘防沙技术。2000年代初,中国更是在荒漠化易发地区广泛开展“退耕还林”和禁牧实践。

并且,中国的沙漠治理项目主要致力于防止新兴沙漠的进一步蔓延,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改善水土保持能力,从而防治沙漠化。这与美国专家提到的植树治沙可能破坏古老沙漠生态平衡的观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进行沙漠治理时,通常会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并结合灌溉、水土保持等技术手段以确保治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几十年来,中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也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治沙技术和经验。毕竟,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

早在1977年,中国就在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分享了沙坡头的防沙技术。至今,干秸秆棋盘技术已经在世界多地广泛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吞沙巨兽”)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团队,也在不断地向中亚和非洲输出成熟的荒漠化治理技术,并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

对于中国来说,治沙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沙漠,而是找到人类和沙漠和谐共处的平衡点,治沙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宜居的地球。

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治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相契合,不约而同的都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凌水沙漠变绿洲)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周刊丨中蒙两国合作治沙,14年前就开始了.[OL].2021.03.21.
人民网.中国治沙70年 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智慧.[OL].2020.06.18.
Nature.中国植树治沙可能导致水资源紧张.[OL].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