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科普阅读论坛上,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2023年度榜单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共有20种优秀科普图书获得上榜推荐,有10种优秀科普图书获得提名推荐,有5种优秀科普图书获得出版融合推荐。

本次推荐活动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期刊协会、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协办,《百科知识》杂志社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联合读创出品的《时间》入围了2023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榜”年度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低调出版的《时间》可是大有来头的,它是2022年度宇宙奖获奖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是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为上帝粒子的发现做出巨大贡献获得费米奖、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等多个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本前沿、优美的时间简史。本书不仅讲述了有关时间的科学理论和发现,还囊括了古老神话、艺术、诗歌、文学、历史,以及人类的恐惧

作者以理论科学为基础,以艺术热情为支撑,不仅阐明“时间”这一物理量的方方面面,还为这一切赋予了罕见的想象力,读者从中可以获得智慧和勇气,更有准备地去面对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14日,华人物理学家叶军获得2024科学突破奖。他和搭档设计的原子钟的精度极高,每150亿年才会误差一秒!

这意味着人类对时间的探索又前进一大步!

而在《时间》一书中也有关于“原子钟”的相关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还有很多结合实际或引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历史事件的类比案例,便于更好更快地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原理等。

这些知识点用非常直白又接地气的语言告诉我们:科普随时随地,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在P19-20——我们是如何感受时间的?为什么总觉得假期稍纵即逝?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的记忆总让人铭记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类构建时间感时,情感和记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主观的时间可能和钟表度量的客观时间有很大的不同。诸多因素都可导致时间发生明显扭曲,安心、放松时感觉到的时间长度会比实际短;遇到坏事,比如被坏人威胁时,时间则会慢得多,焦虑会拉长每一秒。而当创伤经历固定在记忆中时,回忆起来就像看慢放一样。

当有重要约会时,大脑中的等待机制就会启动,并且会对等待时长进行预测。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由于还没有人出现,不安感就会渐增,大脑机制就会自动对实际等待时长与预期等待时长进行比较,并评估其差异;于是,我们就会强迫性地一直看表、看手机,充满焦虑。这时,几分钟仿佛无限漫长。

时间感让意识能够厘清外部秩序,并将其和谐地组织起来,但具体方式因人而异。个人的主观时间会不同于钟表显示的时间,因为我们的情绪可能会把时间拉长或缩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否会有那么一个时间,科学不再需要时间?

文津奖获得者、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对《时间》进行了全文审校,确保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倾情作序推荐。

他在推荐文中写道:“米兰·昆德拉说nostalgia是不能回归而引起的痛苦,既指空间也指时间,所以这个词既是乡愁也是念旧。人总想回到过去大抵是因为人生太多遗憾。哥德尔曾经生造了一个宇宙,让回到过去在数学上成为可能,他可能还曾用逻辑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但这个宇宙中的我们似乎找不到上帝也回不到过去,那就跟着“上帝粒子”的发现者之一看看如何消灭过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