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桢是中将军政部次长之子,哥哥是服务于为蒋委员长的侍从室二处的秘书。

如此显赫的家世,华桢就算再混,也不太可能放着前程郎朗的陆军大学随意转向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海军学校。

不黯历史的友友们,乍听电雷学校,可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随意的名字。

其实它曾经显赫一时,但是它存在的历史实在太过短暂,也不怪大家不知道。

1932年,电雷学校于在镇江甘露寺建立,1936年迁徙到江阴黄山港,1938年奉蒋介石手令撤销。

在电雷学校存在的6年的时间里,共招收学员500余人,毕业生108名。

在抗日战争初期,电雷学校已有11艘快艇编入快艇大队的战斗序列,还向德、英购置了潜水炮舰、新式鱼雷艇、雷快艇等,是中国拥有鱼雷快艇最多的作战单位。

国民党期间,海军实力孱弱,却派系林立,分别是闽系、东北系、粤系、电雷系

闽系海军是当时的海军主力,隶属于海军部,成员鱼龙混杂,有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也有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等各种出身的职业海军军官。

东北海军是前清北洋海军大部的继承者,以青岛海校生源为主。

粤系海军即广东海军,以成员多出自“黄埔水师学堂”得名。

在北伐战争,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他接连管辖了东北、粤系海军后,又创立了电雷学校,对外宣称电雷学校是为了研究水中攻防战的陆军学校,招生时却拒收闽籍学生,老蒋要建立一支嫡系海军部队,以取代闽系海军中央军的意图昭然若揭。

1936年电雷学校迁址江阴后,更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直属军政部,蒋介石亲任校长,原校长欧阳格任教育长,规模不断壮大。

华桢所在的电雷学校第二期就是蒋介石亲任校长的唯一一期学员。

因为是嫡系,电雷学校被戏称为“军中有军”,而代表海军实力的闽系并不承认电雷系隶属于海军,所以闽系和电雷系的内斗不断,随着电雷系的壮大日益,闽系和电雷系的矛盾更加激化。

以致于抗日战争爆发时,电雷学校第一、二期学员顺利毕业,而第三、四期学员因为内斗原因不被海军司令部接纳,后被并入青岛海军学校。

电雷学校所属的12艘鱼雷快艇等系列作战设备均交由海军总司令部。

在第二期学员毕业的1938年,欧阳格因作战不利、贪污腐败等罪名被革职扣押,电雷学校也随之被撤销。

自此,显赫一时的电雷学校退出历史舞台,而电雷学校师生英勇的抗战精神世代永存。

淞沪会战中,电雷学校的两艘鱼雷艇伪装民船,出其不意攻击了日本海军的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造成“出云号”舰尾受轻伤,是中国海军抗战史上首次主动出击的战役。

海军之弱,家国之殇。

电雷学校的毕业生虽然不多,但是在那个陆军称霸的时代,他们能身先士卒,积极主动投身到海军事业的建设中,足见他们都是心怀家国的有志之士。

抗日一路走来,微茫汇聚成星河,才得以让我们今天的海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