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河南人民出版社和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嵩山书局联合主办《河南 河南》新书发布会。该书作者张广智系河南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退休后出任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每年都要写一本推荐河南的书,如《豫东 豫东》、《郑州 郑州》、《稼穑集》、《龙子湖》和《大嵩山》,《河南 河南》是第七本。为什么要写《河南 河南》?张广智如是说:

“我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工作于斯、肯定将来也终老于斯的,一个彻头彻尾的河南人,一个彻彻底底的河南人。有一句俗话或者说长话、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一个河南人,我来讲河南几句好话,我为河南摆摆好,应该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情感的表达。可能说不好,是我的水平所限,所以这就更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后作出批评。但我作为一个河南人,尽了作为一个河南人应当表达的心情,表达的感情。所以我希望,将来读到本书的读者,都要参与到讲好河南故事的这个大局中。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河南的文化建设、为河南农人民的福祉、贡献我们一个作为河南人,应该尽的微薄的力量。”

我为什么要写《河南 》?

张广智 |撰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豫东 豫东》和《郑州 郑州》两本散文集出版以后,读者反映还不错,有些朋友就问我下一本准备写什么,我说准备写龙子湖。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说,龙子湖有什么写的,挖了才没几年,你应该接着写《河南 河南》。但我还是坚持写了《龙子湖》,等《龙子湖》出版了,朋友们看了也说写得不错,但最后建议我,还是要把《河南 河南》写出来。这活好像派定了我,再不写似乎有违众意了,甚至有些不识抬举之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写《郑州 郑州》时我有一个体会,写一篇文章并不难,但要用一本小书写一个地方并不容易。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河南人,生于斯,长于斯,当然将来也终老于斯。我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没有一个县市没去过,熟悉到每一个县都能说出三五个乡镇的名字。我熟悉河南的父老乡亲,上至省里领导,下至基层干部。论身份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有不少现在还都保持着联系。

我一生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教育、农业、文化。你说谁能不上学呢,谁能不吃饭呢,谁能不享受文化生活呢。当然我在工作中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就,但我总是在这些工作中干过,也尽心层责地作出过微薄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我热爱这片土地,我热爱这里的人民,我知道河南何其古,何其大,何其博,何其重,但让我把她描摹出来,让读者认可,实在心有余悸。但转念一想,谁不说俺家乡好,我说河南好,不一定说得好,但我可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四大本《河南通史》,三书架《河南方志》,还有一大堆相关资料,一时间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一度出现,看的东西越多,畏难情绪越大。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说,说哪些,不说哪些。

我在本书里只写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名人四个部分。零星翻阅时每篇独自成文,系统阅读时每个部分隐涵有自己的脉络。政治部分写朝代更替和重大事件中的河南,合了徐光春书记那句名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经济部分写工业农业、城池建筑,工业农业是经济的主干,城池建筑是物化了的经济。文化部分写了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中的河南人,当然无法反映全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人部分其实是最难取舍的,河南名人太多,只写了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而不去作纵向比较。其中把杨东明写进去,很有些颇费踟蹰,他确实并不怎么知名,官位也不显赫,但他以卑位救人无数,他开了慈善事业的先河,他见立官乡居时仍然热心公益,无论成败利钝都不失为民之心,实在是一个令我心仪的人物,所以还是把他保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文有取有舍,取的未必得当,但舍的确实难舍。河南的军事文化、忠孝文化、姓氏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忍痛割舍了。还有"汝半朝"、"荥阳郑",原来也打算写进去的,最后也割舍了。遗憾是常有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但愿读者能有所谅解,我也差堪告慰了。

最后想说的一点,我是在写散文,不是写史书,目的是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河南,认识河南。至于能否达此目的,另当别论,算是尽了我作为一个河南人爱心,野叟献曝,就教于诸君。

(本文摘自《河南 河南》作者自序)

张广智

男,汉族,1957年1月生,河南柘城人,

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

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1974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教育厅工作。

历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安阳市委书记,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