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政,张教授,此人很有意思。

他最近拍了一组《运河魅影》,被“运河中国”的评委们看上,作品就入展了。

可他的作品在民间却引起很大的争议,乍一看以为是相机没拿稳拍的。

张教授自己解释:他想要用这种方法表现运河流动、朦胧和模糊的美。

张教授创造了一种朦胧派的摄影技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秉政摄影作品《运河魅影》,公众号“淮北市摄影家协会”

有人说他是“贾浅浅”第二,这倒不见得。

毕竟我不是摄影内行,不敢乱说,对于张教授自己的解释,也只能相信了。

要说张教授没有摄影技巧,是乱拍的,那也是冤枉他了。

我找了两幅张教授之前拍摄的作品,在构图和色彩方面,还是能看出张教授是有一定的思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秉政摄影作品,公众号《马尔的视觉》

但是我个人对张教授评价不高,哪怕他入选“运河中国”的作品是有技巧的,而且技巧很强的,我都不喜这一类的艺术家。

在我看来,张教授是属于那种“盆景式”的艺术家,就爱拍拍山水,调调镜头,看着也挺美,但是终究是一种岁月静好的玩意。

文坛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就爱爬个山,逛个名胜古迹什么的,然后回来,咔咔咔一写,遣词造句是挺美,简直处处留香,但是却一点价值都没有。

这一类的人很多,就不点名了,免得得罪人。

在摄影圈,我其实更欣赏纪实摄影家卢广。

此人不混圈子,特立独行。卢广关注的是中国的现实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艾滋病村、吸毒人群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广摄影作品,南方都市报

他拍摄的照片并不美,他选择的主题都是社会上比较阴暗的东西。为了拍这些照片,卢广肯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而且他还要长期跟一些边缘人群同吃同住,只是为了切身体会他们的生活。

卢广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没有去歌颂,没有选择去拍摄很正面的内容,尽管这样,他可能会更成功,拥有跟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他选择去拍生活的阴暗面。

从技法上,卢广甚至还不如一些“盆景式”的摄影家,但他不管这些,在很多时候,内容其实是比形式重要太多了,大巧不工。

看到这里,有些人估计又要拿“递刀论”来批评卢广了,尤其是与郭继承老师有相似认知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有那么多真善美的东西不去歌颂,偏偏要拍摄这些社会的阴暗面,去丑化我们国家,真是其心可诛啊!

其实在历史上,擅长歌颂的艺术早已有之,比如盛行于南北朝的骈文。骈文太华丽了,从形式上都是四六字,那个对仗,那个华丽,除了王勃《滕王阁序》,我们还能记住什么?

而真正能流传到后世的,恰恰是敢于揭露社会现实的杜甫,以及能说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傲诗人李白。

唐朝那些几品大臣,翰林院的大学士们,一个个也是文化功底深厚啊,也是能写很多诗词啊,但是他们写的那些东西没有价值,留不下来。

乾隆皇帝酷爱旅游,也很喜欢作诗,据说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一首也没留下。

艺术史上,那些被宫廷豢养的,专门给宫廷小姐画肖像的艺术家,也是一个都留不下。

回到现在,我很庆幸于我们还有卢广,莫言,方方这些艺术家和作家,正是他们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因为他们不谄媚,勇于直面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