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赵爱玲

城市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空间支撑。

近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召开的《机遇之城2024》报告发布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少城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增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城市机遇

“当前中国城市正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潜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中国城市的使命所在。”方晋表示。

科技实力、人才资源、文化水平等创新要素一直是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驱动力。普华永道中国交易咨询合伙人金军称,《机遇之城2024》报告在“智力资本”维度通过“企业R&D经费”“高等教育规模”“重点实验室”“科技支出”与“文化程度”共5个变量,综合考察城市的创新资源投入、智力资本储备以及科研基础研究水平。在本维度总体排名中,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南京、杭州、长沙、西安、深圳、天津依次位列前十,郑州、成都、合肥、青岛、重庆紧随其后位列前十五名。

金军称,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不仅苏州、上海、无锡、杭州、宁波、常州、南通等城市在“企业研发经费”变量中保持领先,新增观察城市嘉兴、绍兴在“科技支出”变量中也崭露头角,彰显出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在“企业R&D经费”变量中排名靠前。

金军表示,继2022年科技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的通知》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重塑步伐加快,2023年多所高校集中开展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重建。“中西部城市郑州、武汉、西安、重庆和成都、东北城市哈尔滨、东南城市南昌也均在‘高等教育规模’变量中表现优异,培养了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但如何聚集吸引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对接,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赋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是这些城市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金军说。

“技术与创新”维度着重观察城市技术与创新发展的程度及数字化领域的发展水平,包含5个变量,分别是“专利授权”“高新技术企业”“新能源发展”“移动互联”“数字城市”,通过对这些变量的观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在技术积累和创新驱动方面的基础积淀、产业应用和城市场景应用。在维度观察中,深圳、北京、上海不仅维度总体排名前三,在各个变量也分别获得两个单项第一,在总体的技术与创新水平上领先其它城市。苏州、杭州、广州、南京、成都、无锡、武汉也极具实力,位居维度前十。长三角城市在该维度的总体表现较为优异,是区域较好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氛围以及高科技产业集聚效应的体现。“专利授权”变量前十位的城市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占据五席,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对科创领域的重视和支持。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力,在实用技术领域也得到了延伸和体现。

金军称,自国家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来,多个先进制造业和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先后取得了国产大飞机的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的建造,以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等重要进展。上海、深圳引领产业的发展水平,常州、合肥、厦门等城市均有优异表现。合肥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逐步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常州深度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并获得了产业动能的逐步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韧性城市统筹发展与安全

如今,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表示,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度集聚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高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传统的地震、洪涝、台风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外,还包括环境污染、工业事故、经济危机、交通事故、传染病等新型风险,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率先行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新理念、新范式。面对日益严重的灾害和环境问题,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呼吁,国际社会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建设韧性城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风险。”翟国方说。韧性城市是指在受到地震、雨洪、台风、恐怖事件等外来冲击时能够抵御、吸收、适应并能迅速恢复的城市。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工作。

“韧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安全水平,同时也能改善营商环境、减少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发展,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抓手。”翟国方称。

围绕文旅产业打造城市新名片,撬动城市发展新机遇

去年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强势复苏,有效释放了内需潜力,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火爆出圈,让人们以文旅产业为契机发现城市新机遇。“这些城市对游客的吸引不仅是因为当地的美食美景,更离不开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市场秩序,以及市民对自己生活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愿意以主人翁的心态向游客传递温暖和善意。”方晋说。

例如,西安推出“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甘肃发布“精致兰州·奇峡秀水黄河风情之旅”等十大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多个城市凭借自身高辨识度的文化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众多游客的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文旅消费链条不断持续延展,带动盘活各类资源,也逐渐成为了许多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发改委和文旅部联合印发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聚焦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哈尔滨“现象级”的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同样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的沈阳也发力工业旅游,活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工业遗产,推出多条工业文旅路线,把工业“锈带”变成文旅“秀带”。

谈到2023年冬季哈尔滨因冰雪旅游火爆出圈,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董伟俊称,这看似偶然,其实蕴含着必然,火爆之中孕育着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未来。哈尔滨这次火爆出圈,既是活力迸发、从天而降的“泼天富贵”,更是厚积薄发、从量到质的华丽嬗变。

今年春节假期,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均达到历史峰值。“冬季冰天雪地是高纬度城市发展的比较劣势和制约瓶颈,但哈尔滨深度挖掘冰雪资源潜力和空间,把冰雪冷资源赋予了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董伟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