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2月,在朝鲜的38军司令部迎来一位不速之客:总参作战部长张震。

他的来意很直接,调研38军白马山战斗失利的情况。

此战已过去两个月,但38军将士们心头的阴影并没有淡去。能引起总参的注意,说明这场失利之严重。

一、灵魂人物去哪了

简要说说白马山战斗的背景。

白马山战斗发生于1952年10月6日至15日,打了10天。

这场战斗是1952年志愿军秋季战术反击战众多小规模战斗的一个组成部分。自从1951年底志愿军彻底叫停第六次战的部署后,彻底进入阵地战的节奏,不再寻求运用大兵团在运动中歼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次战役的事实告诉双方,谁也没有力量在运动中奈何对方,即使是拥有强大空中优势和机械化优势的美军。

双方不约而同地转入小规模袭扰式作战,辅之以强大、坚固、连绵数百公里的阵地进行防御。

美军在1952年夏秋季节进行试探性的进攻,动用营级战术单位打志愿军阵地,打不动,丢下一群群尸体,自取其辱。

那志愿军怎么应对呢?坐等人家来打我们,我们敢不敢冲过去打他们呢?

志愿军这时有一定条件,因为邓华主持的海岸防登陆工程起了大作用,我军后方运输基本不成问题,粮食弹药畅通无阻地运向前方,不仅炮的数量接近美军(但我军小口径火炮多、迫击炮多,大口径榴炮和坦克等重火力少,从火力上说还远远弱于美军),还向前线运送了坦克团,重火力跟上来了。这是前所未有的富裕日子。

所以邓华和杨得志(时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商量,不能总等着敌人来打我们,太被动,我们也要主动去打敌人。一番商议,举行战术反击战的决心定下来了。因为主要时段在1952年的9月,故称之为秋季战术反击战。

所谓战术反击战,就是以有限的兵力,基本是团以下部队,以敌军营或加强连甚至是排级战斗单位,以及他们据守的阵地,进行突然而有力的攻击,以有效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一线阵地为双重目标。

反击分了两个批次,第一批是三个军打,12军、39军、68军是主力,打的都很顺利,尤其是炮火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杨得志几十年后回忆时都很兴奋,说我军的炮火“国内作战几十年很少见到的”,“使人感到整个地面都好像在脚底下颤动。”

第二批又增加4个军,分别是15军、38军、40军、65军,连同第一批的3个军,共是7个军投入战术反击。

别的军情况暂且按下不表,只说38军。其实38军在第一批反击战中也参战了,打美军防守的“猪排山”打的中规中矩,很顺利。

第二批作战大家都以为会像第一批一样顺利,但战斗还在准备中,种种不顺的苗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第二批作战,因为摸清了敌人的情况,心里有底了,志司的决心明显比第一批大。

体现在哪呢?

第一,第一批把战斗发起的决定权交给各军,因为不了解前线情况,让各军自己定什么时间开打,所以各军或前或后,时间并不一致。第二批则是要求各部准备好之后,统一于10月6日发起战斗。这叫什么?好整以暇,都在控制中,要打出气势。

第二,投入兵力增多,一线7个军全压上了。不怕敌人反冲击我们。

但38军的情况,与其他几个军其实略不相同,老军长梁兴初调走了。

梁兴初任38军军长自1949年5月始,至1952年5月结束。38军入朝之后,参与了前四次战役,经历了从初战失利、军长被骂,到一战扳回,被彭总赠以“万岁军”之贺词的光荣,带着38军立下大功的正是梁兴初,称其为灵魂人物当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秋季战术反击第二批进攻即将发起,尤其是面对一个并不好打的目标时,38军的领导层正经历着梁兴初离去、新的领导层正在适应调整的过程。

种种因素交织到一起,都为战斗的进程增加了变数。

二、38军到底轻敌没有?

梁兴初长期战争,留下一身病,第四次战役都是勉强撑下来的,1952年3月梁兴初即回国治病,同时晋升为第20兵团代司令员,未到职。当年8月,改任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主持反登陆的工作。

38军由副军长江拥辉代理军长之职。江拥辉亦是一员虎将,最早是112师师长,1949年8月升任38军参谋长,入朝前升任副军长。按理说对38军情况也是非常熟悉的,但不巧的是,梁兴初回国不久,政委刘西元亦回国,38军实际成了代军长和副政委主管的局面。

这对38军的备战状态有了不小的影响。

这并不是对江拥辉将军能力的否认,领导班子的调整,部队状态的适应,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即使是猛将担任主官,也要有必要的过程,毕竟当副职和真正当了主官不一样,这是规律。

大概志司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开打之前反复询问38军有没有准备好,如果不行,可以推迟开打时间。

但在这种询问下,又有哪个部队甘心承认不行呢,38军明确表示10月6日可以按时开打。志司也不便过度否认,只是督促38军做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准备:

第一,炮兵进入阵地的时间要足够早,以便及时发起火力覆盖,摧毁敌70%地面目标(这是志愿军通过之前战斗经验得出的基本数据)。

第二,步兵事先做好连续爆破的准备。以便在冲击中持续打击炮火打不掉的简易工事。

第三,步兵冲击出发地与敌阵地要尽可能地近,以减少我步兵冲锋时的伤亡,降低进攻难度。

这都是第一批战术反击时用血换来的经验。

但据后来志司通报全志愿军并报军委的电文,38军并没有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严密彻底的执行。

未完待续。

(联系笔者微信:13676249524,加军史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