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是 2014 年,那一年我刚刚参与创业,彼时的商业密码和流量中心都是关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

十年后的今天,那时候的先进技术成了当下的基础设施,当初的很多小创业公司也成了现在的大厂。

当然,也有很多当初的大厂成了如今存在感逐渐降低的相对中小公司。

移动互联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大洗牌,而同样的故事现在还在重演,甚至有点熟悉。

昨天北京国际车展开幕了,像我这种汽车迷,如果我还在北京的话肯定就跑去看了。

这次北京车展最大的流量赢家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雷军,另一个就是周鸿祎。

雷军现在就是行走的流量密码,我看抖音上有人就是拍了十几秒他走过的视频,结果单条视频播放量两百多万。

而周鸿祎最近也是异常活跃,尤其是宣布自己要把手上的奔驰迈巴赫卖掉换成国产智能电动车之后,各大造车厂就把车直接送到了 360 总部楼下让他挑选。

一时间,老周最后会选择哪个品牌的哪款车就成了网友期待的后续。

昨天北京车展上,老周还爬上了一辆车的车顶坐着,红衣大炮妥妥又成了焦点。乍一看,还以为跑去维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心的你或许发现了,理想汽车的老板李想之前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蔚来汽车的老板李斌之前是易车网的创始人,小米汽车的雷军之前是造手机的。

而包括腾讯马化腾以及京东刘强东以及美团的王兴,都分别扮演了这些新造车势力背后的投资人。

当移动互联网的故事结束后,一些互联网老兵们似乎又开始了汽车领域的战争。

准确说,应该是智能电动车的竞争。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是因为智能手机和通讯网络的发展,那智能电动车的奇点就是电池、电机、智能化、芯片传感器的快速发展。

这个过程中,特斯拉无疑是做出了特殊贡献的。

很多人不理解,当年为什么要开放给特斯拉那么好的条件进入国内,难道这个市场留给国内车企不好么?

其实,如果没有特斯拉这条鲶鱼的进入,我们如今的智能电动车发展不可能如此快速迭代。

不得不佩服,上面的智慧还是在线的,远远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这次北京车展或许会成为一个转折点,成为传统燃油车、进口品牌、合资品牌的转折点。

电动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趋势,产品会被重新定义,我们对汽车的理解也会迎来再一次的刷新。

所以,这回注定是要大洗牌了。

我知道很多人现在对电动车还是有偏见的,觉得电池不耐用、不安全、损耗大,另外也担心电动车贬值快,没有真正的性价比。

说实话,以前我也这么觉得,但当我了解过最新电池技术的发展后,我觉得现在的很多问题很快都不是问题。

当电动车的市占率逐渐逼近燃油车或者超过燃油车之后,当市场上绝大多数汽车都是电动车之后,贬值也会发生动态调整,进而回归均值。

过去造车我们是没有优势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就是最大的壁垒,先发优势和技术储备是难以逾越的。

这些年智能电动车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是这个技术壁垒没有了,而围绕智能化进行的产品创新我们并没有落后。

可以预测,接下来 5 到 10 年,智能电动车会成为市场主流,而我们国家也会产生几个在世界排得上名的品牌。

据说这次北京车展上保时捷只展示了两款车,分别是纯电版本的 Taycan 和 Macan,而宝马干脆以电动车和未来概念车为主,奥迪也是早就拥抱了电动方案。

保时捷电动版 Macan 采用的电池是我们国家宁德时代提供的,这足以说明我们的产品靠谱。

在我看来,当传统汽车厂商逐渐电动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条机会裂缝,会有新产品去重新填补这条裂缝。

举个例子。

宝马 M3 和保时捷 911 是极致操控和性能的体现,动力方面,宝马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和保时捷的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是技术高地,也是难以逾越的经典。

如果有一天他们被迫电动化,那这种优势就大大削弱了,单纯拼底盘调教和车辆设计,其实很多品牌是有机会赶上和超越的。

那时候,这条裂缝就会让一些品牌的车型有重新定义操控和驾驶乐趣的机会。

就像这次的小米 SU7,其实是在操控体验上给国产电动车做了个标杆。

与此同时,重新定义豪华、重新定义舒适、重新定义性能、重新定义操控,各种机会裂缝也会重新开启。

所以,你说这些传统汽车厂商能不急么。

我看这次北京车展上红旗汽车有一款车的价格是 700 万,每年限量一百多台,造型大气,中国风浓厚。

对于那些买得起同价位劳斯莱斯的人来说,坐 700 万红旗的才是真大佬。

这也告诉做产品的我们一个道理,不会有始终占优的产品,新的窗口会随时打开,用户心智会被重新定义。

就拿小米汽车来说,如果有一天他们发布了旗下第一款跑车,对标保时捷 911,即便卖 50 万,我觉得也会瞬间卖爆。

我觉得,现在一部分人对智能电动车的认知已经不再完全是车了,而是一个移动的电子产品,他们是用大宗电子产品去定义智能电动车的。

注意,这里面的认知差异极大,跟过去 20 年很多人买车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得益于供应链的超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在起飞,当传统车企抓住风口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也投入到汽车产业。

很多产品经理转型做智能座舱的设计,做车载产品的设计,甚至去学习汽车供应链知识。

未来还有很多场景需要去创新,这都是产品经理的机会。

汽车从机械化到电动化再到智能化,迭代过程中会重塑我们对车的认知,大洗牌的确在发生。

当互联网大佬们集体扎堆智能电动车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风向标。

把它当做一款大产品去做,依然会找到乐趣。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你们发现了么,其实智能电动车最好的品牌代言人就是老板自己,而是不是花钱请明星。

对此,雷军做了最好的示范,而再之前就是马斯克。

同样的场景,就是 iPhone 之于乔布斯。

明星代言的时代或许也会过去,产品背后的超级产品经理会成为那个不可取代的超级 I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