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创投体系的不断完善,让扶持青年导演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文/ 庞宏波

创投的彼岸是让对的作品遇到对的观众。

对于任何一个电影节创投来说,出发点无疑是希望挖掘更多的新鲜血液。可是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围绕创投绕不开的话题是:存活率。如果要求更严苛一点,存活下来的作品是否有较好的商业回报或者艺术成就,结果可能会更惨烈。

尤其是过去三年,整个电影产业现金流衰竭,从整体上来资源和资金都集中在了头部。缺乏足够背书的青年导演,更加艰难。正因如此,电影节如何继续扶持青年导演,孵化创投项目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今年,北影节创投征集到了769部作品。除了数量上的增长,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创投环节最能体现成长的是“态度”。

一方面,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各个环节上优化,对创投项目的扶持更加完整和立体。例如从原创剧本,不断延伸到了制作中项目、体育项目和HAF推荐项目,并且在市场环节对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提供更大的曝光。随之得到的反馈则是创投项目对自身路线更加清晰,在以往创投项目集中的类型扎堆、市场预期浮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

另一方面,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终审评委在选择上更加多元,而且邀请了张冀担任北京市场艺术总监。在对创投项目的指点上更加有针对性,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远远超出预期。例如张冀会及时询问终审评委如何具体帮助项目落地,这对创投项目来说显然是更及时的反馈。

或许从“爆点”上,今年北影节创投记住的是大鹏自掏腰包为影片做后期的“真性情”。但真正从实际效果来说,大鹏另一句话才是今年北影节创投的亮点浓缩:

如果今天是这样一个场合,我们当然希望提更多建议,而不是夸赞。

没有一味对创投项目制作艰难的“同情”,也没有对创投项目加油打气的盲目“鼓励”。通过更有实操性的“建议”以及今年创投项目的不断进步,让北影节更多的创投项目多了落地的可能性。

1

懂市场的北影节创投如何帮助电影进入市场?

创投项目不能回避市场。

首次担任北京市场艺术总监的张冀则在今年的路演市场表示:坐在这里都是爱电影的人,但是这一届或者未来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市场创投会更偏向于帮助年轻导演向市场靠近,或者是怎么更准确的走向现在的观众。所以我觉得这是目前作为青年导演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为现在投资确实越来越难拉。”

创投项目之所以在多年“难产”。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市场”的逃避。艺术电影不屑于谈论市场,商业电影则是不懂市场。所以,创投项目“九死一生”的核心原因在于思维,而不是具体的执行。

现如今一部创投项目想要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首先需要经过8家初审公司、3位复审评委、2位培训师历时5个月的两轮评审,才能在终审路演现场面对终审评委、北京市场艺术总监以及国内一线制作公司组成的“首席制作人”团队。

所以,这对创投项目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市场概念”。而且从奖项的设定上,也有最具商业价值项目、最具投资价值项目这样的奖项设定。

经过多年的深耕,今年入围终审路演的项目也能看出“市场思维”的成长。这种成长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了明确的市场规划。例如荣获优秀剧本项目之一的《冰下呼吸》在路演现场表示定位是中等成本的类型片,预算1500万,前期和拍摄期1100万,后期宣发400万,制作周期一共3年,今年是筹备期,2025年2月份计划开机,2025年做后期,2026年拿到龙标,参加影展,国内公映。

无论是相对合理的制作成本还是从开发到公映的完整链路都考虑的非常清楚。此外荣获最具投资价值项目《歲歲平安》邀请到了刘威葳和段奥娟主演并且已经拿到了龙标,在最终落地上显然有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同样,MPA最具创投项目《铁柱山》则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会主席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监制并且参与演出的第一部中国电影,而且演员阵容有王劲松、陈明昊、黄鹿、杭盖乐队、赵燕国彰等。

有这种明确“市场相”的电影此前在电影节创投环节很难看到。而这类影片扎堆,一方面是创投项目在市场思维上的进步,另一方面电影节创投的平台吸引力加强,给越来越多的电影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是对市场热点更加敏锐。在创投初审阶段,初审评委就感叹今年AI类型和武侠类项目数量出奇的多。而在终审路演,同样荣获最佳原创剧本的《到此一游》则聚焦在了网红文旅,而这也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更敏锐捕捉社会大众关注点,同样体现出了创投项目在“市场思维”上的迅速反应。

这两方面,某种程度上都是北影节对创投项目定位基调所形成的长远影响。而多年“种树”,终于迎来了不断的“开花”。

2

创投需要“对症下药”

电影节逼迫着创作者迅速成长。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终审路演,印象最深的在于评委“犀利”的提问实际上也是逼迫着创作者迅速成长的方式。

例如在《一百五十秒》项目阐述过后,张冀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你一个问题,比如说你现在新媒体发行,新媒体收这个预期多少钱?”

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创作者来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缺乏对产业的关注,对市场概念的生疏,在细致的市场概念上必然会一脸茫然。但电影的对标项目、市场预期甚至新媒体版权收入,却是一部电影走向市场绕不开的环节。

而评委也并不是通过提问来“为难创作者”,例如张冀一次次把问题抛给了终审评委。问张末:你的方向是什么?调整的商业方向是什么?除了节奏加快之外。问大鹏:大鹏也是监制,从兼职的思维,让它面对市场你会从哪入手?问刘昊然:昊然如果让你来参与,如何让这部票房过亿?

导演、监制、演员从不同角度针对项目给出自己的建议,这无疑是一种“对症下药”。而像这种“多对一”有实际落脚点的建议,在之前的创投环节实在是太多稀少。

除此之外,创投项目必不可少的一些问题切实存在。例如在今年21个路演项目中,含犯罪、悬疑元素的作品高达7部。而放大到整个电影市场,每年新导演从悬疑片进入市场的比例也高的离谱。

严重的类型扎堆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观众审美疲劳,还有表达的同化。如果缺乏独特性和差异化,即便最终孵化落地也难在市场掀起真正的水花。

张冀在某部悬疑片阐述之后,表示看剧本的感觉很像爱奇艺迷雾剧场的项目,并且提问主创“今天观众为什么要走进影院看这样的故事?今天市场下怎么表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这届项目创投有一个特点,犯罪和悬疑很多我印象中占了半数以上,怎么表现犯罪和暴力后面的主题?您刚才给的是人性,人和城市的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在当下反映比较多的主题。”

3

重新定义“自嗨”和“真诚”

“双向”真诚。

对于创作者来说,之所以参加创投大部分都是满怀“热忱”。在任何一届电影节的创投,青年创作者“背水一战”的真诚案例比比皆是。在今年北影节的创投项目终审路演现场,有抵押房子80万拍出惊人质感的《小小人》,也有《兔瓜瓜历险记之迷途之鹿》导演“回炉”,去年北影节拿到的五万奖金成为近五年唯一生活来源。

中小成本独立电影制作的艰难无需多言,而青年创作者前赴后继的参加各大电影节的创投,无疑也最能体现“真诚”。但如何不让“真诚”走向“自嗨”,实际上就需要创投给予及时的市场和产业反馈,通过“过来人”的经验和视角来帮助年轻创作者成长。

大鹏在终审路演也谈及了“自嗨”,“因为你首先让自己嗨了才可以感染观众,让自己感动了才可以让更多观众为你的故事而动容”。但所有“市场向”的意见反馈无一不是体现着评委希望项目落地走向观众的渴望。

而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说,“真诚”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张冀在终审路演现场坦言“我觉得现在拍一个类型片、犯罪片,它的暴力、视听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社会情绪,某种情绪,如果你的主题没有触碰到这种情绪是不可能成为商业片的。”

此外,今年终审路演的几次“超时”并不是主创在台上滔滔不绝,而是评委的发言。“今年北影节创投的整体实力非常强,我们也情不自禁多说了很多建议,希望能够切实帮助年轻创作者,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好。”

此前,大鹏自掏腰包资助创投项目50万做后期此前在行业内刷屏。除了这种实打实的支持,大鹏、张末等导演都拿出自身的案例来让创投主创有了更清晰的坐标。

比较罕见的是大鹏在终审路演现场首次揭露了自己拍摄《吉祥如意》的心路历程。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拍《吉祥如意》?最开始出发的时候目的不纯,当时我是2014年拍摄《煎饼侠》。2015年上映,票房很好但是口碑不好,很多人骂我是拍烂片的,然后我就心里面想争口气,我说你们都说我拍烂片,那我想拍一部文艺片,这样会不会让大家觉得你很高级呢?因为在那个时间段,十几年前好像评价系统是这样的,今天又不是了。所以当时我直奔主题,我们拍一个文艺元素堆砌的电影,那什么是我理解的文艺元素?有方言的,有农村的,有素人的。那我就想到我的家乡过年,正好有一群亲戚,拍他们去好了,目的不纯。结果当我出发行动开始拍摄的时候,其实故事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我注意到里面的人物,我的三舅他的命运,接下来何去何从,好像我掉进去了,我把我刚开始出发的目的不纯都忘记了,最后完成了这个电影。这算是我出卖了我自己的灵魂,我告诉你我的经验,所以如果有剪辑的机会,如果有弥补的空间,就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人物上。”

“目的不纯”的创作初衷,实际上也是很多创投项目存在的深层弊病。而作为评委敢于拿出自身经历坦言“目的不纯”,其实对创作者直面自己,更扎实的创作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

有更实质性的“情感互动”,有更切实的市场建议,的确让今年北影节选出的创投项目有了更大的市场期待。而电影节的创投项目终究会以“存活率”作为考量的重要标准,如何切实有效的帮助项目“存活”,建议往往比夸赞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