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央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阅兵仪式。

阅兵仪式上午10时开始,由中央电视台一号频道全国直播,十四亿中国人民共襄盛举,此时,河北省广宗县槐窝村的村民正在看着电视上的直播,十分高兴。

可没过多久,当一名村民看到阅兵仪式上的一位老人时,顿时吓了一跳,他立马揉了一下眼睛,又仔细看了一眼,惊呼道:“这不是村里的老吴吗?”

原来,阅兵仪式上的那位老人是该村的一位老农,曾经当过兵立过功,平日里一直踏实种地,很是低调,但这位村民实在没想到他竟然参加了如此重要的阅兵仪式。

那么,这位老吴到底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够出席阅兵仪式?他身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呢?

吴洪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

这位被村民们称为老吴的老人就是吴洪甫,关于他的故事还要从他参军入伍时说起。

两次击落敌机,创下记录

两次击落敌机,创下记录

吴洪甫,1941年4月28日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槐窝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贫苦。

吴洪甫的爷爷吴玉焕是一位革命烈士,父亲曾是一名民兵队长,一个叔伯也在革命中英勇牺牲,生活在充满革命气息的家庭之下,吴洪甫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军人。

1959年12月,年仅18岁的吴洪甫就离开了家乡主动报名参军,后经过部队的层层选拔,成功加入了空军,成为空军某地空导弹部队二营的一名新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进入部队以后,对地图有着天生的敏感,经常看一眼就能在图上标注出准确的位置,新兵期结束后,部队领导知人善任,让他担任了标图员。

标图员好比人的眼睛一样,要对目标飞行物进行定位跟踪,及时测出飞机的航行轨迹,然后报告给指挥部门,对敌进行精确打击,一直是导弹部队的一个重要岗位。

吴洪甫在成为标图员后,更加积极地研究各种测量数据和飞行航迹模型,经常学习到深夜,不久就成为二营的标图标兵。

当时,蒋介石退守台湾以后,一直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美梦,为此经常派遣侦察机飞往大陆探查解放军的军事部署,而他们所使用的机型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

U--2高空侦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2高空侦察机

U-2侦察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于1954年成功研制出来的,拥有当时世界上性能最优良的动力系统和侦察设备,而且飞行高度极高,拥有“天使”的称号。

飞机服役之后,台湾蒋伪政权立即从美国引进了多架该型号的侦察机,仗着大陆当时基本没有制空权的劣势,多次前往东南沿海的城市进行情报侦查。

1962年9月9日7时30分,一架U-2侦察机飞抵了江西南昌上空,当时吴洪甫的部队正在当地驻防,看到这一情况,部队紧急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

吴洪甫坐在指挥车上,努力寻找该机的坐标,很快就锁定了飞机的位置,可飞机此时的高度实在太高了,脱离了地面导弹的最远射程,吴洪甫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飞行员在高空飞了近一个小时,发现地面都没有对飞机进行射击,便自信地以为解放军的导弹打不到他。于是,他开始逐渐地降低飞行高度,以方便进行侦察。

到了8时25分,飞机已经飞到了二营导弹的射程之内,吴洪甫立马向指挥部报告:“28.21.8,目标已进入我军导弹射程,请求射击!”

导弹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发射

“放!”指挥部接到信息后,立即命令部队朝着吴洪甫给分坐标发射了三枚导弹,顿时三道光束直冲云霄。

只听砰的一响,U-2侦察机被我军成功击落了,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击落该型号的侦察机,也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次从地面击落U-2侦察机的记录。

吴洪甫因此荣获大功一次,同时获得了提前晋衔奖励,可以在部队多服役三年。

后来,敌军为了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特地让洛克希德公司在生产时给该机增加了最新的预警装置。

U-2侦察机凭借着先进的预警装置,多次躲避了我军地面部队的雷达探测,几次前往大陆,如入无人之境,因此侦察到了不少的我军部署情况。

洛克希德公司飞机生产车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克希德公司飞机生产车间

为了应对敌机的改进,我军专门设计出了“近快战法”,即把原来18秒的测算时间通过公式和熟练度缩减到8秒钟,这给标记工作提高了很大的难度。

“既然有了办法,无论多难,我一定要完成!”吴洪甫坚定地说道。

为了实现这一跨越式的进步,吴洪甫把该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和航迹都烂熟于心,而且准确计算出了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预定位置,并及时报给指挥部,很快就做到了“看、算、报”同时进行。

之后,吴洪甫又跟随战友前往了西北荒漠和江南山川,开辟无人的阵地,在复杂的气象环境下进行着测算工作,很快他就把测算时间由18秒大幅缩短为3秒钟,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1963年11月1日,一架U-2侦察机正在江西上饶附近空域飞行,当地的地面部队在简单测算以后发现飞机已经脱离了射程,准备放弃发射导弹。

可就在附近工作的吴洪甫经过自己的测算后,坚持认为飞机还在射程之内,并且很快锁定了位置,于是,他迅速向指挥部汇报了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射”,指令下达后,三发导弹同时射了出去,全体地面官兵此时都全神贯注,紧盯着作战室的大屏幕,十几秒后,该机成功地被击落了。

U-2侦察机再次被击落,这是我军“近快战法”的首次实战运用,吴洪甫因此荣获个人一等功,二营也被授予英雄营的称号。

1964年7月23日,吴洪甫和二营全体官兵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吴洪甫正在展示二营被主席接见时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正在展示二营被主席接见时的照片

U-2侦察机在历史上曾先后五次被我军击落,而吴洪甫就亲身参加过两次,当时我军还没有国产的战斗机,因而一些西方媒体对飞机频繁在我国境内消失大为不解。

中美关系缓和后,曾有一个美国记者采访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元帅时,提到了当年U-2侦察机在中国消失的事,她疑惑地问道:“你们当年是如何让飞机消失的?这太不可思议了!”

陈毅笑道:“我们是用竹竿捅下来的。”

37年的坚守:“两个不能”

37年的坚守:“两个不能”

1965年2月,吴洪甫服役期满,正式退伍。

临行前,营长岳振华亲自叫来了吴洪甫和同批退伍的战士们,对他们说道:“战友们,你们即将就要告别部队,回到地方后要记住,千万不能说出任何关于我们部队的机密,更不能找地方同志安排工作、麻烦别人,记住你们曾经在这个光荣的部队里当过兵,你们能记住吗?”

岳振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振华

战士们一同坚定地说道:“一定能!”

吴洪甫就这样牢记着营长的嘱咐,回到了家乡槐窝村,并在此后的37年里,一直没有忘记“两个不能”。

1965年3月,吴洪甫回到家后,担任了村民兵连连长,虽然民兵是地方部队,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民兵的要求。

吴洪甫每天都定时早起,并让村里的民兵参加训练,同时对他们严格要求。

参加民兵的多是乡亲,起初他们还觉得吴洪甫过于严格了,都很不服气,但当大家看到吴洪甫每次都以身作则时,不久就服从了他的领导。

在吴洪甫的带领下,村民兵连年年都获得当地“红旗民兵连”的荣誉称号,乡亲们都来感谢他的付出,但他始终觉得这都是应该做的。

六七十年代的民兵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七十年代的民兵战士

1975年,由于部队改革,缩减兵员,取消了地方上的民兵组织,当时地方政府决定给身为连长的吴洪甫安排一个政府的闲职,但他果断拒绝了,回到家里安心当起了一个农民。

从此,吴洪甫一直在村里低调耕耘,村里人大多都知道吴洪甫曾经当过兵,但他具体干过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

有一次,村里一个好奇的老太太来到吴洪甫家中,问他道:“你之前在部队里是干什么的?为什么现在仅仅当一个农民?”

吴洪甫知道自己不能泄露军事机密,就笑着对她说:“大娘,我之前在部队里就是个伙夫!”

吴洪甫一家六口人,只靠夫妻二人种地养活,十分贫苦,有一次他城里的几个战友写信给他说:“老吴,你家里都这么困难了,你为什么不向地方申请优抚待遇呢?你可是个一等功臣!”

正在家里扫地的吴洪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家里扫地的吴洪甫

吴洪甫笑着说道:“我那都是本职工作,没什么值得炫耀的,而且我现在能够双手养活家人,不能麻烦政府。”

由于家境贫寒,没过几年,吴洪甫的妻子因为过度劳累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病,他的儿子左腿受伤后,因为没钱治病,落下了一级伤残,他的母亲也瘫痪在床。

可就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下,吴洪甫也从来没有向政府寻求过哪怕一次帮助,依然坚守着“两个不能”的嘱托。

有一次,村里要办理低保户,村委书记考虑到吴洪甫家生活确实困难,打算给他家一个名额,村长当晚就拿着低保要填的表来到了吴洪甫家。

吴洪甫知道后,却当面拒绝了村里的决定,他坚定地说:“现在我家里虽然贫苦,但我还能养活得起一大家子,况且村里有更多家庭需要这个低保名额,所以我不能要,你还是给别人吧。”

退伍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伍证明

无论村长如何劝说,吴洪甫始终都没有答应,最终低保名额还是给了别人。

吴洪甫不仅不给政府添麻烦,还经常主动帮助村里进行建设,每次发现村里的路面上有坑坑洼洼的地方,他总是在没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带着铁锹用煤矸石把路填平。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鼓励农村改善生产经营模式,自主发展经济,槐窝村村委决定在村里搞一个特色种植项目,组织大家共同致富。

但当时村里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特色种植,都不敢签合同,而得不到村民的认可,村委就没有地可用,特色种植项目就要被迫搁置。

在关键时刻,吴洪甫主动站出来劝说村民,并且第一个签字,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后来,凭借这个种植项目,槐窝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立功登记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功登记表

就这样,吴洪甫甘守清贫,默默奉献,度过了37载的春秋,而在这期间,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过往的英雄事迹。

老英雄,新党员,初心未变

老英雄,新党员,初心未变

直到2002年6月的一天,大家才终于知道了吴洪甫老人的英雄事迹。

这天,吴洪甫向往常一样在邻村的市集上溜达,没一会来到了一个书摊前,一眼就看见了一本名为《世界军事》的杂志,因为他之前当过兵,对军事上的事很感兴趣,于是当即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回到家后,吴洪甫放下手中买的菜,然后走到房间,拿着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读到了一篇介绍导弹营的文章,他很是激动,开始仔细地看这部分的内容。

吴洪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

紧接着,吴洪甫在书下方的位置看到了当年中国空军某地面导弹部队击落U-2侦察机的报道,他不禁流下了热泪,因为这书中所写的不就是自己当年的经历嘛!

吴洪甫这才意识到组织要求的保密期已经过了,此时,他擦干了眼泪,笑了出来,如释重负。

当天下午吴洪甫就把自己当年的经历说给了自己的老伴刘会文,直到此时他的妻子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大英雄。

夫妻二人坐在院子里的墙角下,吴洪甫讲着自己的经历,滔滔不绝,而他的妻子就坐在旁边,静静地望着她,眼里满是崇拜……

吴洪甫(右)与妻子刘会文(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右)与妻子刘会文(左)

后来,吴洪甫去当地政府寻找自己的档案,这时县里才知道槐窝村村里竟然有一个大英雄。

很快,消息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吴洪甫的邻居纷纷上门来看望这位曾经的英雄,但送来的礼物都被他拒收了。

“我们也是最近才知道他的身份,他从来没提起过,一直默默无闻,大家都以为他就是个在部队做饭的”,与吴洪甫同村的一位村民说道。

再后来,又有人劝吴洪甫找政府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工作,但他还是没有麻烦政府,一直在家务农。

不过,政府在得知吴洪甫的事迹以后,还是主动给他家安排了优抚待遇,免费给他的妻子治病,还帮他家盖了新房……

吴洪甫收到了政府的照顾之后,更加积极地为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积极去当地学校做演讲,把自己的经历讲给祖国未来的花朵。

吴洪甫和学生们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和学生们在一起

当地一所中学的学生栗向前就在听到了吴洪甫讲述的击落敌军侦察机的故事后,被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吃苦耐劳精神所感动,一改之前自卑孤僻的性格,开始好好学习。

2014年7月,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严格贯彻和积极落实“学习英雄模范讲话精神”,举办了“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进”强军实践活动。

吴洪甫老人受邀出席了开幕典礼,在文艺汇演上,文工团成员在舞台上演出了名为《忠诚》的情景剧,故事讲述的就是吴洪甫老人当年协助部队击落两架敌机的过程。

吴洪甫老人看到舞台上年轻一代军人的表演,自己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50多年前,表演结束后,他朝着台上的演员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随后,吴洪甫老人在部队有关领导的带领之下,参观了当年他所在的英雄营,再次回到老部队后,他感慨万千。

火箭军战士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箭军战士们

当吴洪甫老人抚摸着我国最新研制的地空导弹防御系统的装备时,他兴奋地对身旁的官兵们说:“孩子们,只有我们国家的武器强大了,军队强大了,你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保护国家的主权!”

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成立,导弹部队正式作为一个军种登上历史舞台,彰显了新时期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在家闲赋的吴洪甫老人看到这则消息后,朝着电视中的画面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央决定举办阅兵仪式,而吴洪甫老人作为英雄模范受邀参加了这场隆重的典礼。

吴洪甫老人(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老人(右)

吴洪甫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提前十几天就来到了北京,本来是声名远扬的好事,可他动身之前却没有惊动一位村民。

10月1日上午10时32分左右,致敬方阵的20号礼宾车正行驶在天安门广场前的柏油路上。

吴洪甫老人和其他几位退伍老兵站在车上,朝着众人挥手,一同见证了这伟大的瞬间,此时槐窝村的村民正在电视上看着这令人激动的一幕,才发现老吴去了北京,一位村民直接惊呼道:这不是老吴吗?

阅兵式上的吴洪甫(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兵式上的吴洪甫(左)

虽然村民们十分震惊,也抱怨他去北京没有给村民们打招呼,但还是打心眼里为他感到自豪。

2019年10月31日,吴洪甫老人笔直地站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有记者问吴洪甫:“您为什么直到最近才选择入党?”

吴洪甫老人笑着回答说:“其实我60年就准备好了入党申请书,可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肯定有比我更优秀的同志在,而那时我也觉得自己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还有一些距离。”

吴洪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洪甫

吴洪甫老人年轻时凭借一腔热血加入部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全力守卫着祖国的疆土;退伍后,深藏功名,牢记使命,踏实耕耘在家乡的土地。

他的这种高贵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