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来网络)

浅谈《河的第三条岸的“开放性”

□卢江良

在世界文坛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著有一部在国内小说界几乎无人不知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笔者练笔迄今的三十余年里,曾在数十部世界经典小说选本里偶遇过这部小说,也数十次听不同小说家在不同场合谈论过这部小说。可以这么说,在当前国内的小说家中,特别是在新生代和70后小说家群体里,这部小说无不被奉为“圭臬”。

《河的第三条岸》作为一部短篇小说,篇幅不长,按汉字计算,不足3500字;讲述的故事也是一目了然——一位本分的父亲,订购了一条“用含羞草木特制”的“供一个人使用”的结实小船。送来的那天,他告别家人,去了一条离家不远的大河,终日在那里漂荡……儿子暗地里设法为他送去食物,家人们千方百计希望他重回家庭,但他始终不理不睬。最后,已白发染鬓的儿子,隔岸向他呼唤,让他回来,愿意自己替代他。可当父亲真的靠近岸边时,儿子却落荒而逃,并因极度恐惧而病倒。从此,父亲再也不见踪影。而担心自己活不久的儿子,寻思死后要让别人装在一只小船里,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众所周知,大凡传统小说,其创作大都处于一种封闭的系统之内,即运用六种叙事基本元素纵横交织,以线性因果链条的结构方式,构成一个立体的封闭系统。然而,《河的第三条岸》显然有些不同,尽管它并未打乱故事情节发展次序,并同样具备叙事基本元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几种,但“起因”“结果”呈现得没有那么“完整”。譬如,针对小说中的“父亲”,始终没交代:他为什么要去漂荡?为什么不肯回家?为什么会突然接受儿子召他回归的提议?而对于“儿子”,也只字未提:他为什么对父亲出走会感到有罪过?为什么后来想去替代父亲在河上漂荡?为什么在父亲接受提议后临时变卦?到小说结尾时,又为什么寻思:死后要装进一只小船,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由于“起因”“结果”等叙事基本元素的“缺失”,使《河的第三条岸》这部小说的创作体系,极大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那种封闭性,从而无论在情节方面还是在人物方面,均具备了开创性——首先在“细节描写”中,意义的指向不再那么明朗和确定,处处显得含蓄、模糊和朦胧,给读者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其次在“结局”上,传统的小说创作只有一个结局,并且往往会按照作者设定好的方向进行结尾,但这部小说的结局,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而且很难说清楚是多个还是根本没有结局;再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它跳出了传统的人物性格单一的模式,趋向于多元的性格发展模式。

正因为此,对于这部小说的解读格局,由“一元”(封闭性)转变为了“多元”(开放性):有的认为“这部小说通过父亲和儿子的故事,探讨了个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束缚的反抗。”也有的认为“拉丁美洲社会中有大量缺少父亲的单亲妈妈家庭,这部小说反映了这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还有的认为“小说中的父亲可能在年轻时背叛或辜负过他的父亲,所以数十年后选择自我放逐到河上来获得救赎。”甚至有的认为“这部小说讲述是人体内非人意识的觉醒,是从文明社会的人类身上拔下层层束缚,重新寻找赤身裸体的背离道德的自由的过程。”可谓不一而足。

那么,这无数个“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基于资料的欠缺,我们无从了解作者与此相关的阐述,纵然有过,也未必就是标准答案。因为一部作品问世之后,对于它的解释权,已不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广大读者,即便作者有权解释,读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特别像《河的第三条岸》,作为一部开放性的小说,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并非一道单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多项选择题,读者完全可根据自身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不同,作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主观的答案。这或许就是《河的第三条岸》这类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它们被众多小说创作者推崇和深受广大读者迷恋的原因所在吧!

2024.4.26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