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过一些批评卢克文的文章,总觉得差点意思。

比如一上来就说卢克文是中专学历,还在流水线做过工的。

其实这不是什么槽点。

学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甚至有些大学教授的水平比卢还逊色一些,也是不难找的。

一味地去贬低卢的学历,只会凸显卢是属于天资聪颖那一派的,是生而知之者。

卢克文最大的问题,是他跟他的团队误解了什么是深度。

看卢克文的公众号,经常会有一种此人饱读诗书、调研广泛之感。

其实卢克文的深度就是无节制地堆材料。

比如确立一个选题,今儿哥几个写河南。

于是卢团队的几员干将就去网上找关于河南的资料了,最好把河南村落分布、水流河道这些信息也给把握了。包括村子里住着几条狗,村头寡妇家的邻居一共有几人,这样的细节也要详实记录。

不然怎么能给门外汉一种详实之感呢。

其实卢工作室的美学是一种公文报告的逻辑,如果让卢工作室去码报告,肯定是一把好手。

对于审查报告的领导来说,报告里面写了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选题,格局大不大,以及小标题够不够有逼格。里面有没有数据,以显示扎根田野了。PPT再一漂亮,那就是完美。

糖油酱醋一配齐,领导一拍板,这个报告就过关了。

所以喜欢读卢克文公众号的,应该是以理工科的居多。

但是之所以我说,卢的万字长文恰恰是他缺乏深度的体现,是因为如果你能在一千字写出来的内容,非要憋到一万字,恰恰说明了你思考不到位,只能去堆砌。

更何况,如果单把卢的观点和支撑材料提取出来,就会发现他的论点漏洞百出,漏洞到可能就剩一个点了。

比如卢克文最近写了一篇《正在崩塌的美元帝国》,引述了美国要完蛋的理由是“2000年美国GDP占全球的30.5%,而最近只占25%上下,整体性在下跌”。

另外,美国这25%的GDP也是掺杂了不少水分的,比如“那些什么鬼律师费、会计费、虚拟房租费、家庭主妇费”。

卢克文认为这些都是美国的经济泡沫。

为了进一步掩饰他论点的无力,卢直接来了一句“要说美股没有泡沫,除非全天下的人都瞎了眼,会说我真的帅过二十岁的吴彦祖!

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作威作福,“每伺候好一个美国人,就需要十几个其他国家的人在他后面做牛做马、操劳一生。”

美国之所以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是因为有“美元、美债和美军”。

我看了很久,才理解卢想说的是什么。

原来他堆砌了这么多材料,只是想论证美国是一个“外强中干”的野蛮国家啊。

这,这直接请占豪老师上不就得了吗?废什么话啊。

而且卢克文选取的指标是不是很有问题啊。

如果想系统性地分析美国是不是在崩坏,是不是也要加上人均GDP、美元国际化程度、美国的外贸情况、美国的科技水平以及美国的人才储备这些要素呢?

卢可不管这些,一顿“缩水的GDP”突突到底,势必要揭开美国的丑面。

所以卢团队码的那些“万字长文”,本质思想其实还是无脑黑美国。

那些什么“福建啊、贵州啊、河南啊”战略报告,不是重点,那些只要够长就行。

对于卢的粉丝来说,长就等同于深度。站队正确就等同于逻辑正确。

卢的跟占豪老师,没什么两样。

再比如,卢最近写过一篇关于B站UP主断更的评论文章,写道“我一直都建议,大部分男人,最好在35岁前创一次业,一定要经历经历,创过业之后,哪怕失败了,你的眼界也完全不一样了,你就懂得体谅别人,也知道自己人生的分寸。”

多棒的逻辑啊!怎么都对!

你去创业,赚到了,是卢告诉你的。

血亏了,没关系,卢说,“你的眼界也完全不一样了,你就懂得体谅别人,也知道自己人生的分寸。”

这里为什么还要点一下郭继承老师呢。

之前我分析过,郭继承老师其实在学术方面欠佳。

但是郭继承毕竟是作为一个学者出席在各大讲座和大学课堂的,假如没有很多学术在后面背书,郭继承想输出的东西,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但是对于看不透门道的人,他们并不了解郭继承老师的学术水平。

而一旦他们信奉了郭这个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身份之后,郭说什么都成对的了。

同样,人们去理解张维为教授、金灿荣教授,也是这个逻辑。

复旦大学,多好的学校啊,国内仅次于清北。这个学校的教授,说的话,还能错吗?

一旦人们只看到了光环,其实也就不太质疑头戴光环的人,说的究竟是什么了。

而卢克文的光环是“深度”。

这个东西要靠卢团队写的“万字长文”去支撑。

虽然“深度”跟郭继承老师讲的“文化”,一样缥缈。

假如用这种东西去思考国际关系,就会得到很多啼笑皆非的结论。

比如卢克文在写塔利班的时候,还是用无脑黑美国那一套,竟然共情起恐怖分子拉登老师了。

最终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卢吃亏在逻辑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