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读书日这天,朋友圈都在晒读书,真的让人羡慕。但是两天过去,“读书”似乎就沉寂了——和大家开个玩笑,“读书日”如果能变成读书月就好了。

其实,拼多多的“多多读书月”已经进行到第七季了,从4月21开始持续一个月,平台购书都有补贴。这是拼多多所有活动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多多读书”,本来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追求。

看一下平台的书单,既有加缪的小说,也有当红“世界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也有1.3万人拼单的《猫》。那么多人说拼多多的商业逻辑是普惠,想一下:如果在河南某地的乡镇上,有人打开快递包裹,取出一本赫拉利的著作,这该是多让人开心的普惠。

今年的读书月,我非常遗憾,因为在纽约访学,我没办法“囤货”。我在读英文书,非常努力,一天也只能读十几页。

从成都到纽约访学,几个月后适应了在这个都市的生活。我有了固定的跑步路线,也有了经常去的咖啡馆,在咖啡馆甚至还有一些熟人。

饮食方面,也完全不用担心。哥大附近几家中餐馆,都不再是“洋中餐”,而是相当地道。蜀留香的麻辣小龙虾,和成都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我也有怅然若失的时候,那就是没有了逛书店的乐趣。我喜欢逛书店,纽约有名的书店都去过了,但是看着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都很陌生。英文书名的单词,其实都很简单,但是即便知道每个词的意思,也很难一眼看出这本书是写什么的,更不知道好坏。

即便英文比我好得多的朋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真正“融入一个社会”,还不是饮食和社会关系,而是一地的文化传统。成语、俚语、本地传说之外,还有一个经典著作构成的文化世界。这个“书”世界,才是最高的壁垒。

在国内看中文书,只要看一眼封面,就知道它的主题,甚至能判断它是不是一本好书。这就是“文化”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生活在一种语言中,读过各种经典著作,也就处在真正的“传统”之中,无形中受到滋养。

这就是“读书人”这个词的含义。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就意味着精英阶层,现在,“读书人”可能意味着清贫、寒酸,但是广义上说,这个“智识阶层”仍然是存在的,他们不等于政治上的“权力精英”,也不等于经济意义上“富裕阶层”。

“智识阶层”花了很长时间用来阅读,并且最终共享一个“知识世界”。和权力、财产一样,“知识阶层”也有排他性。

古人说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然迂腐可笑,但是就像前几天有读者给公号留言“把那些支持巴勒斯坦的哥大学生送回中亚去”,也暴露出某种地理知识的欠缺。可以肯定,他没有读过类似《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样的书。

虽然有点矫情,我也不得不承认:那个“知识鸿沟”是存在的。

美国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到哥伦比亚大学,让学生不要再集会游行,遭到群嘲,一个学生冲他喊道:“你是在哪儿念的书?”这很狂妄,但是确实也有一点内在的尊严:尽管你做到了议长,也不能随便教训读书人。

这个“知识鸿沟”未必能影响你发财,不读书赚大钱的人多了去,但是它决定了你是否能够过一种“文化生活”,在当今世界,文化生活其实也意味着一定水准的经济生活。

比如,你的藏书到一定程度,会想着拥有一个书房——所有想拥有书房的人,最终都会买得起房子。

我认为这是一个“定律”。它有着经济学上的合理性:阅读打开世界,改变认知,最终会提升一个人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日阅读书单部分图书

在这个意义上,拼多多其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它通过“百亿补贴”这种模式,补贴了出版业。优秀的图书和出版机构,都从中受益。很多好书,过去销量可能不到5000册,但是如果幸运上了“多多”的推荐书单,几天内可能就有几千人“拼单”。

更受益的其实是普通读者。“拼单”这样的模式,有时候会让人感觉是一种过度消费,你很便宜买回来的衣服,挂在衣柜很少穿,感到是一种浪费,但是你“拼”的书永远都不会浪费,因为经典图书不会过时,你任何时候读都是收获。它甚至算不错的投资,因为几年之后,图书的定价就会涨一轮。

这两年有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书店只销售两三年内出版的新书,经典图书往往失去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但是在“多多读书月”这样的活动中,经典图书却成为真正的畅销品,因为它是“百搭”,最适合拼单。

人们突然发现,莫言、余华、迟子建这样的“中年作家”仿佛一夜之间变得年轻了,因为他们的代表作,有了大量的新读者。90年代以来的很多优秀著作,这两年都纷纷再版,就是因为新的“购买方式”诞生了。

在2023年两季的“多多读书月”中,约有36%的消费者一次性购书5本及以上。人们感叹这是“一次性囤一年的书”。

其实这样的数据下可能有真正深刻的变革:大量的普通中国人,开始拥有藏书,那个“知识鸿沟”在消除,或者说中国人的“知识世界”,大大扩展了。这算是让人欣喜的数据,它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根基,正在慢慢重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