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过去了83年,在中国人的心里仍然萦绕着当年的阴影,1937年12月13日开始,日军攻克南京城,并在此地造成了惨不忍睹的大屠杀,造成南京约30万军民的死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也就成为了不可忘记的中国历史一部分。但回顾过去,在南京大屠杀之前,国民政府进行的南京保卫战,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场错误屡犯的战役,在南京防御战期间,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僵化和指挥官能力的不足被极大地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年的背景看,南京保卫战发生在著名的淞沪会战之后,经过那样的恶战之后,虽然中日双方都损失惨重,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但战场上的形势是日军仍然保留攻击力量,而国军暂时失去了正面对抗的能力。

淞沪会战的结局,是国军伤亡约30万,最精锐的兵团悉数打残,多年建军成果几乎化为乌有。虽然日军没有做好进一步扩张轻掠的准备,并且日军参谋本部的命令是停止进攻。但日军第十军的少壮军官发扬了二战中以下制上的传统,独立进军南京,引发附近的日军上海派遣军同样突击南京,导致日本保持有限战场的战略被迫放弃,日军参谋本部被迫允许两支大军攻击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攻击南京的第十军和上海派遣军,总计拥有9个师团,兵力约为20万。相比之下,之前的淞沪会战日军兵力不过30万,可见突击南京的日军实力不俗。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提出的意见是弃守南京。李宗仁当时就坚决主张放弃南京,理由很简单,因为淞沪会战的失利让整个国军士气低落,在南京一味的死守只是白白牺牲。原因是南京平原地形易攻难守,且三面环长江,极易出现部队大规模被歼的情况。这样的战术建议应该说是中肯的,渡过长江坚守显然更有利于防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不做防御就弃守南京,在政治上过不去,迫于无奈,蒋介石选择部署包括淞沪会战撤下的国军,总计13个师和大量附属部队,约15万人防守。从战前兵力对比看,局势就很悲观,中日对比约为3:4,而之前淞沪会战的兵力对比是5:2,中日两军战斗力素质的差距此时还相当巨大,3:4的兵力比其实注定了战败的结果。

从12月5日战事发起,9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国军打得还是较为顽强的,在10日拒绝了日军的投降要求,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因为慷慨直言要和南京共存亡而被任命为总指挥的唐生智,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其一味命令部队死守,导致处处被动挨打,毫无主动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国军师级指挥官玩忽职守,互相之间不联络,甚至在战时悠哉地娱乐,进一步恶化的局面。更糟糕的是,从10日起,唐生智命令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销毁,并命令36师负责把守渡口,防止有部队和散兵私自后撤。显然,他想营造背水一战的氛围。

战至13日,南京城破已成定局,本来在此之前应该撤军或突围,但由于唐生智销毁渡船,导致大规模撤过长江成为不可能。而其制定的少部渡江,多数突围的命令,要求大部分部队迎着日军冲出去,这无疑不考虑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唐生智本人,早早地给自己留了一条船,自己一个人撤走了,部队毫无指挥。唐生智的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南京城守卫部队在12天后的突围行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各部队从外围向内撤退时,毫无计划,混乱不堪,宛如人间地狱。

结果,就是除去66军和83军残部执行正面突围命令外,所有国军一股脑涌向渡口。此地驻守的36师没有得到消息,直接以机枪扫射友军,造成更大混乱。又由于无法渡河,大量士兵跳入河中溺死,在一片恐慌中,部队基本直接解体,没有跳进河里的大部分丢下枪支和服装混入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结果,就是原本还保有战斗力的部队直接在恐慌和混乱中解体,成为了待宰羔羊,大量丢弃武器的散兵混入城中,大量伤员无人照料伤亡。日本人长驱直入,南京人民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大屠杀,30万人死难,成为中国历史上永远难以愈合的伤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回过头来看,南京保卫战一开始就是违反军事原则的战斗,期间充斥着混乱,国军指挥不力、互相不沟通、部队缺乏训练容易解体等缺点暴露无遗。尤其是一个只会慷慨说话的指挥官唐生智,更是造成灾难性后果。可以说,一场军事灾难的所有元素,在南京保卫战中基本聚集完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