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10月1日,在几十万民众的欢呼声中,毛主席与朱德一同登上天安门,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但在刚走上天安门阶梯时,毛主席面向朱德微微侧身,右臂向着阶梯的方向指引,看起来像是让朱德走在前面。

那么毛主席为何要做出这一手势?他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这还要从毛主席与朱德,两人之间的友情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英雄所见略同

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与湘南起义余下军队,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的火种由此发展壮大。

虽然这二人是从这一刻起,才成为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但在这之前,从未亲密交谈的二人,却拥有惊人的“默契”。

自从朱德看透了军阀及国民党的本质后,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一直在寻找新的救国方式。

在这关键时刻,朱德接触到了共产党,1922年朱德于德国遇见了周总理,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不久后,朱德前往苏联进修。在被问到日后回国内如何带领军队时,朱德立刻回答道,

“根据部队情况随机应变,选择合适的方式。能打就打,打不了就不打,实在不行就带着队伍上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口中的“上山”,并不是真的要进入深山老林,而是放弃城市扎根农村,为部队发展寻求更安全的环境。

无独有偶,在毛主席秋收起义后,也曾多次提出“上山”的意见,与朱德两年前的回答高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互相没有交集的二人,在不同的地点做了许多相同的事情。

南昌起义后,南下部队遭受重创,朱德带领的队伍也一直被袭击,不仅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最后连温饱都成了大问题。

接连失败下,战士们的情绪出了大问题,很多人悄悄退出部队。

为了保留革命火种,朱德挺身而出鼓励战士们,

“想回家的我不拦着,想革命的就留下来。”

“俄国十月革命也曾陷入黑暗,但最终获得了胜利。我们的失败也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到最后,也会获得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朱德振奋人心的讲话,部队的情绪总算稳定下来。

朱德的“赣南三整”,使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并成为实现井冈山会师的骨干力量。

而在秋收起义前,毛主席就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且在秋收起义后面临着与朱德同样的情况,也发表了类似的讲话,

“没有失败就没有最后的胜利,敌人只敢背后开枪,大家怕什么?”

“为了劳苦大众能过上好生活,我们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愿意干革命的,就跟我走,不愿意的就去领路费,我也不强求。”

不久之后,毛主席将“上山”的提议付诸行动,带着部队登上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得知毛主席登上井冈山的消息,朱德二话不说带着部队前往井冈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4月28日,朱德“上山”的梦想成真,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并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迈出革命史上关键的一步。

最主要的是,拥有相同信仰和理念的二人强强联合,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的同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