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战争开始到建国后的前二十年,美国政府始终支持着蒋伪政权,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中国一直保持敌对状态,更是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对新中国采取全面封锁,中美关系十分僵化。
可就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对华访问却彻底打破了两国隔绝已久的局面,而尼克松刚到北京的第一天就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两人进行了亲切地交流。
随后,尼克松又与周总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会谈,并在结束之后共同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从此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时隔四年之后,毛主席思念故友再次邀请尼克松来华访问,不过此时的尼克松已不再是美国总统,可毛主席并没有因此轻视他,反而像上次一样接待,尼克松非常感动。
两人相谈甚欢,期间尼克松热情地对毛主席说道:“主席先生,您作为一国领袖,每天都很忙碌,请问您有什么特长吗?”
毛主席笑了笑,随后以坚定的语气做出了回答,尼克松听后十分感慨,在离开的时候还专门向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毛主席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呢?他又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做出了哪些努力?尼克松又为何在中美对立之际主动来华访问呢?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路上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关于毛主席和尼克松之间的故事,还要从中美对峙时说起。
毛主席运筹帷幄,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二战后,美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从中国的抗战结束开始,就一心扶持蒋伪政权,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敌对。
国共重庆谈判期间,美国军方就不遗余力地帮助蒋介石运兵前线,支援战略物资,大力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相继入侵朝鲜、越南、柬埔寨,甚至在台湾海峡强行驻扎海军第七舰队,对中国采取全面的包围和封锁。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一直承认败退台湾的蒋伪政权,对新中国的合法地位不予认可,更有甚者竟操纵联合国拒绝承认新中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
凡此种种给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引起了广发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憎恨,中美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然而胸怀宽广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从大局出发,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稳定发展,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即使面临美国的诸多军事威胁,我方还是会向其主动释放一些善意,希望能以此谋求世界局势的缓和。
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毛主席早已深谋远虑,在1958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毛主席就曾自信地说道:“我一向认为在新中国前20年与美国保持僵局是对我们有利的,这会让他们尝遍傲慢和轻视的苦果,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主动上门来谈,他们不承认新中国,可总有一天会承认的,现在不承认,一百零一年后会承认的。”
当时,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仗着自己武器先进经常前往舟山群岛的我国临海进行挑衅,华东军区解放军的广大指战员和战士们对此十分痛恨,纷纷向中央请求使用武器予以打击。
但毛主席收到消息后,从大局考虑,稍作思考,便指示道:“除非美军舰向我军发起攻击,否则我军不得率先开火,保持克制,然若蒋匪军趁机向我守岛部队发起进攻,则应坚决予以反击。”
然而美国政府对此却毫不领情,依然我行我素,在抗美援朝战争遭受失败以后,不思悔改,不久后就主动卷入了越南战争,还打着防止中国“侵略”的旗号与我国周边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签订了一大批条约,加强了对中国的封锁,更有甚者竟多次用原子弹威胁中国政府。
面临美国的核威胁,毛主席当即做出了反击,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国家要不受人家欺负,必须研究原子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研究!”
随后,毛主席更是直接提出了“裤子没得穿,也要原子弹”的口号,社会各界开始了大范围的动员。
国家财政拨出了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研究,外交部在周恩来总理的统筹下相继迎回了钱学森等身居海外的科研人才,工人们全力修建发展核武器的基础设施,文学家拿起了笔鼓励掌握科学知识的青年踊跃加入到研究原子弹的队伍……
经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从此打破了美国的核威胁,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然而此时中苏关系早已破裂,并随着勃列尼涅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局面更加恶化,特别是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爆发以后,中国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前所未有的军事压力。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因美军深陷越战泥潭无法脱身而忙得焦头烂额,而此时更为关键地是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越了美国,美国将面临中苏两国的共同抵抗,在亚洲地区时时感到力不从心。
毛主席预感到了世界形势发生的微妙变化,为了更好地制定下一阶段的外交和国防战略,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不久,毛主席委托托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元帅以座谈会的方式讨论当下的国际环境并发表看法。
四位元帅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苏联才是中国威胁的主要来源,而美国此时正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下风,所以,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与美国进行某种形式的沟通,以实现两国关系的暂时和解。
虽然当时国内对美国的敌视态度依然占据上风,可四大元帅的意见却与毛主席不谋而合,毛主席当即决定寻求机会与美国合作,以共同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就这样,中美苏三国关系的急剧变化给中美之间关系的缓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两国因为长期的隔绝,彼此官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以何种方式开创新的局面将成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集体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难题。
“两个信号”:会见斯诺与“乒乓外交”
1970年8月14日,一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带着妻子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访问,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
可毛主席听外交部汇报了这件事以后,顿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立即指示周恩来总理一定要热情招待斯诺一行,并力促他们在中国多待一段时间。
原来斯诺不是一般的记者,他是第一个到革命红区采访的美国人,早在1936年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年轻的斯诺就带着相机,独自一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到达了陕北。
斯诺在陕北一个月的时间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了如实地报道,并且多次采访了毛主席,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早在几年前斯诺还再次来到了中国,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
毛主席觉得斯诺此次的到来对改善中美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在这年的国庆节庆祝活动上,毛主席专门安排斯诺夫妇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而且斯诺就站在毛主席的身边,两人进行了亲切地交流。
《人民日报》的一位记者用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个历史的瞬间,随后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并向全世界发布,希望以此引起美国的注意。
两个月后,毛主席见美国没有反应,尽管此时主席正在被病痛折磨,但为了国家和人民考虑,他还是主动在中南海和斯诺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会谈。
会谈期间,毛主席先是亲切地询问了斯诺最近的生活状况,两人简单地交流了曾经见面时的往事后就转入了讨论中美关系的正题。
当斯诺问毛主席是否愿意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毛主席笑着说道:“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会谈结束后,斯诺当即把毛主席愿意与尼克松当面会谈的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回国后在美国的一家报纸上公开地进行了发表。
然而天不遂人愿,尽管此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在几年前就发表了试图和中国缓和关系的言论,但此时国内的反对力量仍占上风,因为种种原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以及他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被尼克松给一时忽略了,直到几个月以后才恍然大悟。
可此时的毛主席见美国政府还是没有做出反应,又结合之前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竟多次主动请求和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政务参赞雷阳进行会谈一事,觉得美国当局也正在谋求与中国的交流,于是,毛主席开始寻找其他方法创造机会。
次年3月28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美两国都派出了代表队参加。
当时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与美国选手科恩在休息室成为了朋友,两人在比赛之余经常一起打球,赛后,科恩主动向庄则栋提出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中国进行乒乓球运动交流的愿望。
然而在建国后还没有美国人公开到访的先例(上文提到的斯诺到访是私人行为),可庄则栋觉得这次交流对两国运动员乒乓球技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便立即把这件事上报给了体委。
可体委不敢承担这个风险,觉得时机还未成熟,便初步决定拒绝美国代表团的请求,后又把这件事上报给中央作最后的批示,毛主席接到报告以后,足足思考了三天,最终觉得还是认可大部分同志的意见,在报告的末尾画了一个圈,表示同意体委做出的决定。
可就在当晚十一点,毛主席又突然让守在外面的护士长吴旭君给外交部打电话说邀请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此时毛主席刚刚吃下了安眠药,正准备睡觉,吴旭君赶紧对主席说道:“毛主席,您刚吃过药,现在说得还算数吗?”
毛主席着急地说道:“算,算数,快去打电话,晚了就来不及了!”因为这是世乒赛进行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一早美国代表团就要返回。
外交部接到吴旭君的电话后,连夜把毛主席的指示直接传达给了远在名古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庄则栋得知后兴奋地直接跑到了美国代表团的驻地,把这一消息告诉给了科恩。
第二天一早,中国政府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日本,在当时的日本乃至全球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4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在人民大会堂以极高的规格接见了来访的美国代表团,并且对他们的饮食和出行都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周总理宽容谦和的语气给美国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美国代表团又参观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基地,两国运动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和切磋,随后又游览了故宫、长城等风景名胜。
在离开之际,周总理更是亲自到机场欢送,并且再次重复了在他们刚来时的讲话:“中美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这场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大球”的“乒乓外交”自然也引起了尼克松总统的高度重视,他对此深受鼓舞,从而再无顾虑,加快了访问中国的步伐。
两度会见尼克松:“为人民服务”
尼克松深知访华之旅事关重大,虽想立即前往,又怕遭受中国政府的冷遇,而且国内反对的声音仍在持续,访华在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之前,绝不能大张旗鼓。
除了国内的问题以外,中美官方之间也已经20余年没有进行过正式交流,所以如何到中国去的问题同样摆在了尼克松的面前。
而当时的巴基斯坦恰好既和美国关系密切又同中国开展正常往来,自然就成为了理想的第三方,于是,在巴基斯坦外交部的斡旋下,尼克松正式派他的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前往中国。
基辛格到达中国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双方深入讨论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为尼克松访华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基辛格离开当天,中美双方公共发布了关于基辛格访华的公告,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可就在这次短暂的会谈期间却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是在基辛格来到中国的第三天,周恩来总理刚和他谈完话,表示我方统一基辛格提出的尼克松访华的愿望,并且欢迎他随时来中国访问。
然而双方就随后签署的邀请公告中的措辞问题产生了分歧,我方不愿意在公告里加入“主动邀请”一词,而美方却强烈希望在公报中说明是中方邀请美方访华的,双方对此问题一时争论不休。
最后,周恩来总理征得毛主席的同意之后,在措辞的最前面加上了“获悉”一词,最终使中美双方都欣然赞同。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专机“空军一号”成功降落在了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尼克松下了飞机以后,看到了等在这里的周总理,心里十分激动,于是主动走向前去和他握手,周总理幽默地说道:“总统先生,你这只手可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欢迎你的到来。”
两人的握手持续了整整一分钟,据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提到:“当时我们刚一触碰,一个时代宣告结束,而另一个时代正式开始了。”
下午三时,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总理和基辛格分别陪同在侧,为了缓和尴尬的局面以便让会谈有一个好的开始,毛主席以幽默诙谐地语言率先和尼克松交流的“哲学问题”。
因为早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毛主席就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尼克松喜欢研究哲学,而主席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以此入手,逐渐切入中美关系的话题,使整个会谈都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不过,原计划15分钟的会谈却足足进行了65分钟,在尼克松眼里,毛主席一直红光满面,从容不迫,主导全局,谈笑风生。
然而当会谈结束,毛主席目送尼克松离开之后,脸色一下子灰暗下来,瘫坐在沙发上面,还没等工作人员离去,就带上了一旁的氧气罩。
原来早在今年的一月份,毛主席因为操心国事劳累过度就发起了高烧,前后休克过两次,再加上心脏和肺部都有严重的疾病,身体十分虚弱。
当时周总理多次建议毛主席先休养一阵子,由自己代替主席去见尼克松,可毛主席清楚地知道尼克松访华的重要性,还是坚持要亲自去见,周总理拗不过他,但为了毛主席的健康考虑,还是把会见的时间缩短为15分钟。
然而毛主席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和尼克松足足谈论了一个多小时,为了保持大国领袖的形象,毛主席一直强忍着病痛,并且让护士长吴旭君在会谈开始前给自己打了一剂强心剂。
一向细心的周总理还是发现了毛主席身体轻微地抖动,周总理心里十分难受,他曾多次向毛主席使眼色劝毛主席尽快结束会谈,可毛主席虽然发现了周总理的动作,却为了责任,依然在坚持。
尼克松与毛主席会谈后,又和周总理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谈,双方就各种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随后共同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不久后,尼克松返回了美国,但毛主席与他的友谊却保留了下来,后来,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迫辞去了总统一职,成为了一介平民,可毛主席却没有因此而轻视过,反而一直把他作为朋友。
1976年2月21日,在尼克松访华四周年之际,已经83岁高龄的毛主席还想着这位曾经为中美关系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朋友,再次邀请他前往中国访问。
令尼克松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访问的接待规格竟然和四年前一模一样,就连当时宴请他的十盘菜都没有改变,尼克松见到毛主席的热情和细心,一时十分感慨。
此次,两人谈论的更多地是对中美关系的展望,在这期间,尼克松好奇地问道:“主席先生,您的一生都在为国事操劳,都在忙碌的工作,请问您在平时有什么特长吗?”
“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笑着说道,是的,仅仅五个大字就概括了毛主席革命的一生。
两人的这次会谈一共进行了100分钟,期间因为年龄和疾病的困扰,毛主席已然不能和上次一样表达得十分清晰,但他诚恳的态度和高度的热情还是给尼克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尼克松临走之时还专门朝毛主席深深地鞠了一躬。
尼克松离开中国半年以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病逝,后来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一书中提及毛主席时,这样说道:“无论人们对他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毛主席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
谨以此文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