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十位开国元帅中,叶帅的军衔曾经受到过一定争议,因为在叶剑英的军事生涯中,他从未像其他元帅一样指挥过大兵团作战。
也就是说类似指挥数十万大军这样的经历,叶帅是没有的。但这并不代表叶剑英的军事贡献就弱于他人,在人民军队中,叶剑英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革命资历深厚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叶剑英的革命资历相当深厚,他出身不错,父亲生意做的不算小,在南洋的时候叶帅得知云南讲武堂正在招生,就回国入学,完成了两年的军事教育。
在那个年代,军校出身的军官极为稀少,叶剑英一毕业就是陆军炮兵少尉军衔,也是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张,当即决定回老家广东加入革命事业。
叶帅还曾救过孙中山先生的性命,陈炯明倒戈相向的时候,正是叶剑英亲率海军陆战队救驾,护得孙中山周全。
他迅速成长为粤军中的一颗明日之星,国民党筹办黄埔军校的时候,作为粤军的中坚人物,叶剑英出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国民党中绝对的元老骨干。
叶宜伟
有趣的是在北伐战争中,叶剑英一直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也被他视作自己的嫡系,就连后来的胡宗南此时都和叶剑英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差之甚远。
当然蒋介石不知道的是,此时他的爱将叶剑英已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所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时候,叶剑英毅然决然与蒋介石划清界限,并在周总理的介绍下秘密入党。而蒋介石听说这一消息还不肯相信,自信满满地表示叶师长一定不会反对我。
叶剑英加入中共后,很快就在多个重量级的革命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南昌起义的时候,汪精卫和张发奎想软禁贺龙和叶挺来瓦解起义,叶剑英直接出手将贺龙和叶挺拦下,直接将部队开赴南昌准备起义。
张发奎
可以说没有叶剑英就不可能有之后的南昌起义,随后叶剑英又利用自己身份还没有暴露的便利性引诱张发奎和李济深自相残杀,并借机领导了广州起义。
也就是说我党的三大起义,叶剑英参与了其中两个,两次还都立下不世功勋,光凭这等贡献,一个元帅军衔实至名归。
人民军队的总参谋长
跟随叶剑英最久的头衔就是参谋长,他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总参谋长以及解放军的总参谋长,在人民军队发展的三个时期,他都是总参谋长。
总参谋长说白了就是整个军队的军师和智囊,就连军事指挥才能非凡的毛泽东也要尊称叶剑英一句叶参座,可见叶帅在参谋工作上的造诣。
所以叶剑英没指挥过大兵团战斗不假,但如果说他不会打仗那就大错特错了。叶剑英不光出身讲武堂,而且还去苏联的军事学院进修。正是他的存在,红军才能成功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军事围剿,连毛泽东都对叶剑英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
叶宜伟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过后,红军踏上长征路,叶剑英心细如发,促成了毛泽东下达率军北上的决心。后来毛泽东谈及此事感慨不已,赞叹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总是能发挥作用。要不是叶剑英提醒,他早就脑袋搬家了。叶剑英在国民党救过孙中山,在共产党救过党中央,这样的功劳给个元帅一点都不过分。
八路军时期的叶剑英同样没有歇着,作为八路军参谋长,他要在全国范围内为八路军争取更多支持,叶剑英的高光时刻发生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叶剑英据理力争舌战群儒,让国民党方面丢尽了颜面,也让更多国人了解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抗日做出的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叶剑英也更多地投身两党谈判工作中,为国共停战而奔走。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盯在中国身上,如果我党表现出任何一点不妥,都会在争取政权的合法性上落入被动,对叶剑英来说,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子不比任何一个将军轻。
1955年为开国将帅授衔的时候,中央的评衔委员会也指出,虽然叶剑英不像其他元帅那样战功彪炳,但论及综合性的军事影响,叶剑英是功劳最大的。更别提在国家经历特殊时期时,叶剑英也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推动者。
抓捕四人帮,拨乱反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文革期间,一向以儒雅著称,宽容大度,从不张口训人的叶帅,看到“四人帮”不断祸国殃民,叶剑英知道自己不能袖手旁观。
叶宜伟
叶剑英为了保护老干部,尽其所能,多次发言坚决反对搞乱军队,严厉谴责打、砸、抢等行为。
有一次在怒斥“四人帮”打倒老干部和反党乱军的罪行时,拍桌子竟然导致右手第五掌骨远端骨折。经过激烈斗争,他主持制定的中央军委八条命令,对稳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质问“四人帮”:“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想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江青等人开始了舆论造势。于1976年的9月16号在《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上刊发了所谓的伟人遗嘱,也就是“按既定方针办”。当然,这条所谓的遗言,后被证实是伪造的。
在进行舆论造势的同时,“四人帮”以上海作为武装力量的据点,开始频繁发难。当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华国锋面对四人帮的发难和步步紧逼,斗争逐渐升级,华国锋的处境日渐变得很困难,甚至于连正常的工作都难以开展下去。
一开始,独自支撑着局面的华国锋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有限地尽力阻止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有效的法子。更为重要的是,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一个迫在眉睫、极其危险的事:四人帮夺权的行动已经是箭在弦上,随时都要发射出来了。
这已经是到了和时间赛跑的关键时候了,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得耽搁,必须立刻采取有效的果断措施,抢在他们之前阻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只有先出手的人才能胜出,也只有先出手才能挽救危险的局面。
苏铸
华国锋找到李先念,华国锋此行的目的,是想从李先念这边同在家养病休息的叶剑英取得联系。经过李先念的牵线搭桥,华国锋同叶帅有了几次密谈。最后,两人达成了共识,必须要主动出击,采取非常手段拔除那四颗钉子。两人达成共识后,就去找到汪东兴,这才促成了三方合作的关系。一个是最高领导人,一个掌握着军权,一个掌控“禁卫军”,一张大网已经编织完成,就等着时机罩下去。
10月2号晚上八点钟,汪东兴的秘书打电话给武健华,让他马上去汪东兴的办公室,有紧急事务商谈。当时,汪东兴的办公室在中南海南楼。
武健华挂断电话后,也没有感觉出有什么特别的事要发生,因为汪东兴找他们去南楼,是经常会出现的事,因此,武健华并没有感觉有什么异样。至于中央高层同四人帮之间的斗争,他这个职位虽然不算低,但是涉及一些具体的斗争过程也是不知晓的,只是听到一些,知道一些大概的轮廓罢了。
等武健华到了南楼后,汪东兴立马让他去通知张耀祠和李鑫,让这两个办公厅的副主任也来一趟办公室。
待人到齐后,汪东兴这才郑重地告知他们,中央已经决定对四人帮开展特别措施了。汪东兴说这句话的时候,伸出了一只手,展开手指之后,又用力地握紧。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对四人一网打尽的意思。
随后,汪东兴告诉三人,之所以找他们过来,是要让三人考虑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譬如以什么方式拘捕更为把稳。布置完任务后,汪东兴让三人就在南楼的办公室商量出结果,哪也不能去,他自己要去华国锋那边商谈事情。
汪东兴
大约九点左右,汪东兴来到了东交民巷,华国锋居住在此。汪东兴过来主要是汇报自己和叶剑英之间的谈话结果。
华国锋听完汇报后,表示“汪、叶”二人的想法和他一致,现在剩下的事情就是落实拘捕的具体细节。华老提出自己的意见,具体的拘捕细节由汪东兴来把控,制定出具体的方案后,让他同叶剑英商谈,确定下来后在同自己汇报。
同时,在中南海南楼那边,特意腾出来的两个房间里面,武建华、张耀祠、李鑫正研究讨论具体的拘捕行动档案。
叶宜伟
一直到10月3号的凌晨四点左右,具体的拘捕方案才出来,由此,一张针对四人帮的大网已经张开了。汪东兴拿到行动方案后,接下来的事,由华国锋和叶剑英批准后就能实施了。
1976年的10月6号晚上,拘捕行动正式开展,持续到当晚的8:30,整个行动只用了35分钟就圆满成功。随后,叶剑英排除阻力,力主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使国家建设回归正轨,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
致力两岸交流建设
叶剑英一直致力于两岸建设,1983年成立黄埔同学会时,叶剑英在贺词中祝愿广大同学“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在贺词中深盼校友“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以国家统一、民族强盛为己任,抛嫌释怨,携手合作,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余力,为中国革命和自己的历史增光添彩”。
1979年1月,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他还提出两岸要“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和“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的方针。
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又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项政策,建议举行两岸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这一谈话对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他还经常会见来大陆旅游、探亲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鼓励大家为祖国的统一和建设多作贡献。
叶宜伟
叶剑英的人,和他的诗“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一样,个人荣辱放一旁,民族大业担肩上。他为人平和,但对大是大非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数次于危难之中拯救党和国家,是当之无愧的“保国臣”,是“一身肝胆英雄气,可抵枪头火色缨”的国之帅才!
后世还曾这样评价叶帅,说他在历史和个人的关键时候,总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极为罕见的。
其实叶剑英总能选择正确答案的法宝并不神秘,他做人做事总会优先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自然就不会站到人民的对立面上去。叶帅作为十大元帅中十分特殊的一个,他的传奇一生与国家的进步息息相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