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的一个冬日,邓艾带领着他的军队攻克了江油。邓艾的速度是真快,一路上直奔成都。这下可好,蜀汉的皇帝刘禅开始急了,赶紧召集手下的大臣们来商量对策。

大家七嘴八舌,一时间却是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说,咱们跟东吴不是盟友嘛,跑到吴国去避难如何?也有的说,南中七郡地势险峻,是个守卫的好地方,咱们不如南下。

这时候,一个叫谯周的大臣站出来发表意见了:“自古以来,哪有寄居别国还能当皇帝的?要是咱们去了吴国,肯定得臣服于人家。自然界里大鱼吃小鱼,魏国能吞吴国,吴国又怎会吞魏?与其屈身两次,不如一次到位。再说,如果要奔南中,那早就该准备好了。如今大敌当前,人心不稳,一走了之,谁知会发生什么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大臣不服气,反驳说:“邓艾都快到门口了,万一他不接受投降怎么办?”谯周回应道:“目前东吴尚未归降魏国,形势逼迫邓艾必须接受投降。如果皇上归降,魏国不给封地封爵的话,我愿意亲自去魏国首都,用古人的道义为皇上争取。”

此时,刘禅心里还在犹豫要不要南奔。谯周再上奏说:“南方是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平时还想反叛,我们依赖他们的资源养军,已经树敌不少。北方的魏军来势汹汹,不单要夺蜀地,一旦我们南奔,他们定会追击。费用会增加,少数民族的财物被掠夺,反叛只会加剧。回想过去的历史,王郎在邯郸称帝,世祖刘秀被逼,却没选择撤退,最后成功攻破邯郸。现在北军逼近,南行恐怕会重蹈覆辙。”

《易经》说,知进退,存亡的智者不多,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就如尧、舜知天命非自己子嗣,将天下交给有德之人。刘禅听后,终于决定接受谯周的建议,全国归降邓艾,以此求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谯周向刘禅推荐投降魏国的提议在历史上激起了波澜壮阔的讨论。作为蜀汉末期著名的儒士兼光禄大夫,他的建议直接影响了刘禅的决策,从而导致了蜀汉四十二年王朝的终结。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谯周的选择被赋予了复杂的评价。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从保全国家和民众的大局出发,认为投降是避免更大战争灾难的最佳选择。他提出,魏国强盛不可挑战,若能让魏国免去征战的劳苦,或许能换来对蜀汉较为宽厚的待遇。然而,也有声音指责他为蜀汉的亡国之匠,认为他的投降主义误国误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谯周在《仇国论》中阐述的是对战局的理性分析和对蜀国未来的深切担忧,这些观点被一些后来的诠释者误读为彻底的投降主义。谯周的这一劝降策略不仅揭示了蜀汉内部对抗争与投降策略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实际主义者,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决策思想。

然而,谯周的提议并不是没有争议的。他向刘禅保证,如果魏国不给予封地,他将亲自前往魏都为刘禅争取权益,这种说法被一些人解读为对刘禅的哄骗,也使人对他的忠诚度和真实意图产生了质疑。

总之,谯周的这一决策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多面的。综合来看,当时大势已去,刘禅投降是唯一能保全自己、大臣和百姓们的最优方法,所以说,樵周的判断并不能说有错,只是说在当时形势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