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沟乡

干沟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地干沟村得名。明末清初已经成为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通道。有“拉不败的哈达(赤峰),填不满的干沟”之说,即北方的物产由哈达运往干沟,华北的物资经干沟运往哈达。彼时,干沟街成为物阜通衢,商贾云集之地。商家为防盗贼土匪抢劫,集资在干沟村1平方千米地域修建1座船型城堡,后人称为“干沟古镇”。华北东北必经干沟的运输路线称为“粮马古道”。清代临榆县令肖德宣视察干沟留下诗句《咏干沟》:“一百里外是干沟,多少庄头做市头,不应官差种官地,山中别有古春秋。”

干沟乡境曾是军事要冲。明朝初年,这里是明太宗卫地,治所就设在干沟古城里。民国时期,东北军阀张作霖派出第十九旅1个团的兵力到干沟驻守。这里曾出现过军事冲突,发生了张学成火烧干沟事件,也曾上演过八路军智除汉奸袁庆汉,抗日志士周子峰痛打日本鬼子森龙等脍灸人口的故事。1945年11月,新四军三师3.5万人出冷口经干沟、山东八路第一师出界岭口经干沟挺进东北战场。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三纵、四纵、八纵、九纵、十纵、十一纵和三个独立师由东北经干沟开赴平津战场。

——摘自《青龙满族自治县志村镇》

大冰沟

冰沟位于大石岭乡写字洞村,与辽宁凌源市河坎子乡沙果沟村相邻之处,有一处山缝夹流,怪石险阻,四季流冰的天然景色。该沟是青龙最长的一条沟,村民中代代流传“大冰沟四十里,大沟小岔流清水”之说,四时气候虽明,可冰沟中常年有不化之冰,不凝之风,故得名——大冰沟。此处冬季风重冰流,梅霜相竞,春天绿草盈天,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石光映流,秋时层林尽染,野果飘香。其沟深,其树密,其山险,其峰奇,其水清,是一处未曾染指的天然美景,多受私家车旅行者露营青睐。

——摘自《走进满乡青龙》

猴打棒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一种具有独特艺术表演风格的民间舞蹈,也是地秧歌的一种。猴打棒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年间,满族正蓝旗“跑马圈地”于此,以猎为生。满族人民认为孙悟空降妖捉怪、除恶扬善胜过他们所信奉的萨满,还认为穿黄布衣敲花椒木棒能驱魔逐妖,因而扮成戏曲中的孙悟空模样表演猴打棒,由击棒驱兽降妖辟邪的民俗活动演进而成的民间舞蹈猴打棒。满族人为保人丁平安,平时进山,敲击木棒,以震虎狼。夜晚及逢年过节,由两人装扮成神话故事中的“顽猴”,手持双棒,跳跃、呐喊、击棒,降妖驱邪,保佑人丁四委季平安,由此,民间舞蹈猴打棒逐渐盛行并流传。同治五年,青龙民间兴办花会将猴打棒纳入其中,列为十档之首。近几年,青龙文艺工作者下大力进行了挖掘整理,在保留它古朴无华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将《猴打棒》搬上文化娱乐舞台,舞台上的“猴打棒”更加绚丽多姿、光彩夺目。1993年设计、编排了有64个演员表演的群体《猴打棒》参加了秦皇岛市首届民间花会汇演,后又到万博城为全国群众文化工作现场会演出,独特的表演、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赢得各级领导的好评。1994年,又将这一古老的民间广场艺术搬上舞台,在秦皇岛市民族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5年在河北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调演中舞蹈“猴打棒”再次荣获创作、表演一等奖;2006年6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猴打棒是青龙满族人民自编自演的民间舞蹈,蕴含了丰富和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是探索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贵文化史料,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的一个典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它是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一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群众性,通过普及猴打棒艺术活动可以愉悦广大群众身心健康,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摘自《走进满乡青龙》

来源:秦皇岛市民政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