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招季即将来临,相信不少同学在高校的招生宣传中都会看到“学科融合”一词。的确,为了打破学科边界,促进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具有多项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科融合是我国在高教领域重点推进的发展方向之一。

但从考生的角度来说,这种融合绝不仅是“打破学科边界”这么简单。通过跨学科教育,不同学科间相关互补的专业知识得以汇聚,大家解决学术问题时也将获得新的角度、新的手段。另外,由于在学科融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多元能力,因而此类学生在未来深造时的可选研究方向也会更多,在就业发展时的从业领域也会更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如此显著的教育优势,不少高校纷纷落子学科融合。而地处首都北京的北京理工大学,更是依托区域内优渥的办学资源,以及长期在线的办学实力、良好口碑,在学科融合领域拿出了一份含金量不低的“北理方案”。

一般来说,在学科融合变革下,与同学们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便是专业培养上的调整。经过融合革新的本科专业,往往将依托多个学科、“1+N”的强大师资等资源,使大家成为高质量的多元化人才。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学“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的相继开设,以及“双学位项目”的设立,已成为不少学生的能力拓充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该校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是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增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11个新专业。

而与传统专业相比,这些专业更追求学生精深于多个学科,既能够用知识解决现有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换言之,这些专业培养的是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高层次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往年的各类排名上看,该校新设的几大专业也以迅猛之势,直指同领域内TOP10。尤其是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凭借学校独具特色的国防背景和学科资源,稳坐全国第一,获评A+,并以断层之优势成为“领域内第一校”。可见,当下的北理工已经在学科融合的新赛道上跑出了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外,该校的双学位项目也凸显出明显的“融合”特征。据小编了解,学校在原工商管理、法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4个辅修专业的基础上,新获批了11个双学位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于“X+双碳”、“X+AI”、微纳材料和制造等新方向,很适合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大一专业分流时申请。

要知道,双学位项目是大家获得多样化技能最直接的渠道,学校在开设这些项目时,也会明确拿出融合方案,包括两个学科间课程内容、教师配合、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调整。而在同学们毕业时,学校也会根据双学位项目的培养特色,为大家遴选、推荐合适的发展领域。

这种技能针对性更强、能力更为多元化的人才,往往也更受市场各行各业的青睐。因而,也有不少人把双学位项目称之为“求学时的双肩挑,发展时的双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作为走在我国高等教育前列的高校,北理工在学科融合、多元培养方面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专业革新。该校目前设置的各类特色班,更加成为汇聚学科资源、合力孵化人才的教育高地。

在北理工设置的各类特色班中,想必大家最熟悉的便是“徐班”了。徐特立英才班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培养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决策中,起决定性的领军领导人才。因而,该特色班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集大成”,有着一流的学科贯通课程和高端交叉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所有“徐班”学生都将在“一生一师”、“本硕贯通”的教育模式下成长,接受院士、专家、学者的直接教育。同时,学生择师的范围是全校领域,这意味着同学们将有很大的自由度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契合个人兴趣的成长导师。

除此之外,该校包括协和医班(医工交叉、可直博)、李泽湘双创特色班(机器人与自动化、本硕贯通)等十余个特色班,均已先后建成,能够以不同的人才培养优势和共同的学科融合和特色,为更多同学们提供复合型成长的更多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科融合的各类举措下,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多元化、专业化”的个人特点,凭借强大的综合能力,在各类学科竞赛中频频拿奖、佳绩频传,如:

在被号称“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202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北理工学子揽获7金1银,独捧挑战杯,实力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该校学生连续三年、独捧两冠,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托学校在人工智能、车辆工程、自动化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实力,该校荣膺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五冠王,依旧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过往的竞赛成就,都是北理工落实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的教育模式,迸发学生创新思维、专业能力的现实成果。而截至目前,该校依旧在加大优秀青年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团队的力度,已实现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成倍提升

不难看出,学科融合不仅是“打破边界”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科间的互补内容整合并系统化。如此,才能够让高校学子更加全面、多元的有效发展,成为社会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现下在学科融合赛道上的种种成绩,无疑不是其综合实力过硬、创新培养人才的突出体现。如果各位同学想要立足于更高水平的教育平台,遥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小编以为,北京理工大学的确是个不错的志愿选择。

关注“高校直达”,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