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合称为《射雕三部曲》,是金庸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书中总共涌现了三位主角,分别是郭靖、杨过和张无忌。

看过《射雕三部曲》的读者会知道,郭靖无疑是三位主角中最突出的那一位,他所说的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让原本睚眦必报的杨过虎躯一震,郭靖留下的屠龙刀、倚天剑也改变了张无忌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既然郭靖是《射雕三部曲》的灵魂人物,为何金庸却对郭靖之死一笔带过?

一、后世江湖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完结篇,讲述了杨过退隐、郭靖战死之后的精彩故事。这一部著作颇为奇怪,初读此书的朋友会误以为郭襄才是书中主角,可在著作的第三回里,金庸大笔一挥就用一句“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将郭襄匆匆写死。

此后的金庸开始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张翠山的传奇故事,说他如何邂逅殷素素、如何流落冰火岛、如何自尽死在了武当山。

直到张翠山之子张无忌邂逅奇遇、练成神功,我们才知道倚天的主角竟是九死一生的张无忌。就在我们误以为《倚天屠龙记》要和《神雕侠侣》脱节之时,金庸又再次提及了郭靖,不过金庸却是这么写的: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屠龙刀不知下落。郭祖师当时身在西川,待赶去想要相救父母亲人,却已为时不及。

此后的金庸再也没有提及郭靖,可见金庸对郭靖之死的确是一笔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一笔带过

身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觉得奇怪,以金庸那绝妙的文笔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续写《神雕侠侣》,并将这一部后续之作与《倚天屠龙记》串联在一起,这样就有了《射雕四部曲》。

这一部后续之作的写点也有很多,比如杨过退隐之后去了哪里,为何就此销声匿迹。当然,读者们更感兴趣的莫过于郭靖是如何战死襄阳城的。

只要金庸以郭靖之死作为写点,势必会再一次在大江南北刮起一阵绚丽武侠风。

值得一提的是,郭靖勤奋好学,他的降龙十八掌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之下,不仅能和《九阴真经》、左右互搏之术融合在一起,还能和天罡北斗阵合而为一,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催动阵法,做到以一化七的可怕境界。

加之郭靖熟读《武穆遗书》多年,身边又有黄蓉这样的贤内助出谋划策,襄阳城理应固若金汤才对,试问忽必烈的十万铁骑又如何能攻破襄阳城?

但如果郭靖身边出现了叛变投敌的内奸,郭靖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无力回天。金庸大可利用武氏兄弟的贪生怕死,将他们二人塑造成出卖郭靖、暗中通敌的反派人物,毕竟武氏兄弟的后人都出现在昆仑的连环山庄,还成了谋害张无忌、抢夺屠龙刀的反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的是,金庸写完了《鹿鼎记》就宣布封笔,就此封刀挂剑、退出江湖。其实,金庸之所以对郭靖之死一笔带过也是有苦衷的,你且看看襄阳城破之后,黄蓉沦为了谁的玩物?

三、沦为玩物

长大之后重新审视金庸的武侠著作才发现,金庸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沿用了真实的历史,尤其是《射雕三部曲》,金庸更是将武侠故事与历史事件融为一体,还将不少历史人物武侠化,让他们和金庸虚构的江湖人物发生激烈碰撞,继而有了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江湖故事。

正因为如此,襄阳城破不可避免,只因在真实的历史中,襄阳城的确被忽必烈率领铁骑踏平。因此就算郭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他也无法改变真实的历史。金庸只能顺着历史潮流而动,将郭靖塑造成一位为国为民的悲剧英雄。

那黄蓉呢?襄阳城破之时,她和郭靖分别率兵同蒙古鞑子浴血奋战,待黄蓉力竭之时,她会被忽必烈生擒,还是被忽必烈所杀?

我们先看一看金庸笔下的忽必烈有怎样的一个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杨过为了报杀父之仇,不惜带着小龙女走进蒙古大营与金轮法王、忽必烈结盟。当忽必烈看到小龙女之时,身为王子的他阅女无数,可竟也被小龙女的容貌所迷。

书中是这么写的,蒙古人自来生长旷野,以天地为居室,荒山饮食,与堂上无异,当即有侍卫取过烈酒干脯,布列于地。忽必烈向小龙女望了两眼,心下暗惊:“人间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见她与杨过携手并肩,神情亲密,问杨过道:“这位姑娘是谁?”杨过道:“这位龙姑娘,是小人的授业师父,现今也是小人的妻子了。”

忽必烈可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奇人,但他终究只是一副血肉之躯,有着和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这就能解释忽必烈在看到小龙女之后竟不由自主地多看了两眼,心中吃惊之下还急忙向杨过询问眼前的这位美女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预见的是,黄蓉以容貌秀美名动江湖多年,忽必烈也早有耳闻。因此在攻打襄阳城之前,忽必烈就下了指令,非要活捉黄蓉不可,以便见一见传说中的黄蓉到底有多么神采飞扬。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蒙古人攻破城池之后,都会将城内的女人、牲畜尽数掳走。在蒙古人的眼里,女人就和牲口一样,只是男人攻城掠寨的战利品而已。

如此一来,金庸为何对郭靖之死一笔带过就有迹可循了,只因襄阳城破之后,不仅百姓生灵涂炭,就连黄蓉也成了忽必烈的玩物,这样的后续之作写出来又有何意义?和金庸一向宣扬的“邪不压正”相去甚远。